治外痈便方 < 常用外科便方 < 偏方验方 < 中医药方网  
 治外痈便方

 
  中医药方网整理发布。

  外痈是一种发生于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患,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热痛,肿块范围多在6~9 厘米左右,发病迅速,易肿易溃,易敛,或有恶寒发热,口褐等全身症状,见于现代医学的蜂窝组织炎,急性脓肿等病。

  方1

  【组成】于姜、米醋各适量。
  【用法】将干姜炒紫研为细末,用米醋调如泥状,敷于四周留头,药干则换新药。
  【主治】外痈初起。

  方2

  【组成】生葱、蜜糖各适量。
  【用法】上药适量,捣如泥状敷患处,用敷料或绷带固定,每日1 次,10 天为1 疗程,或至愈为止。
  【主治】痈肿。

  方3

  【组成】葱白一把。
  【用法】捣烂作饼,贴于患处,外加厚布数层,以热水袋熨之。颜面部勿用。
  【主治】外痈初起。

  方4

  【组成】大蒜适量,艾炷。
  【用法】大蒜切成薄片,贴于疮头上,艾炷置于蒜片上,点燃灸之,蒜坏则换之,以痛者灸之不痛,不痛灸之痛为度。颜面部勿用。
  【主治】外痈初起。

  方5

  【组成】葱白、米粉、米醋各适量。
  【用法】前二味炒黑,研为细未,以醋调如糊状,敷于患处,盖以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4 次。
  【主治】外痈肿硬无头,不变色者。

  方6

  【组成】独头蒜3~4 颗。
  【用法】捣烂入麻油和研,厚贴肿处,干再易之。
  【主治】痈疮及一切肿毒。

  方7

  【组成】葱白、艾炷适量。
  【用法】葱白捣如泥状贴疮头上,艾炷置于药膏上点燃灸之,药坏则换之,以痛者灸之不痛。不痛者灸之痛为度。颜面部勿用。
  【主治】外痈初起。

  方8

  【组成】连须葱白、米醋适量。
  【用法】捣葱白至极烂,调入米醋,敷患处并以纱布包扎固定,每天换药1 次。
  【主治】外痈。

  方9

  【组成】如意草50 克、酒70 毫升。
  【用法】鲜草捣烂,滚酒冲入,少顷挤汁,取酒汁温服,渣敷患处,纱布覆盖。
  【主治】痈疮。

  方10

  【组成】远志100 克、米酒1000 毫升。
  【用法】远志用米泔水浸洗,捶去心,为末,每取100 克,入米酒1000毫升浸1~2 日,取上清液,每温饮1 盏。急用可每取药末10 克,温酒1 盏调,澄少顷,饮其清液,以渣敷患处。
  【主治】痈疽发背疮毒。

  方11

  【组成】红藤30 克、紫花地丁30 克、酒适量。
  【用法】午前将红藤以水酒2 碗煎至1 碗服,卧之,午后用地丁如前法服,以服后痈渐止为效。
  【主治】痈疮。

  方12

  【组成】鲜生姜、陈艾绒适量。
  【用法】先用湿纸覆满患处,先干处即为当灸之处。先以酒精棉球消毒,再覆姜片于患处,上置艾绒点燃炎之,约3~7 壮,每灸3 壮可换姜片1 次,如灼热痛甚可加垫1 片姜,以灸后痛者不知痛,不痛者知痛为度,并用毫针挑去上面粟粒样大小的白头或灸起的水泡,再敷以药膏。起病1~3 天者,一般灸治1~3 次即愈。
  【主治】痈肿。
  【说明】颜面部或已成脓者不宜灸治。

  方13

  【组成】天葵子适量、蜂蜜少许。
  【用法】前一味洗净捣碎,加适量蜜调成糊(现配现用)。先用温盐水冲洗患处,拭干后再敷药膏,敷贴的药膏范围应较炎症范围稍大,厚约1~2厘米,每日贴药2~3 次,严重者夜间亦须覆贴。
  【主治】痈肿。

  方14

  【组成】醋、雀屎。
  【用法】调敷患处。
  【主治】痈疽肿毒久不溃。

  方15

  【组成】当归15 克、白蓝12 克、夏枯草15 克(轻症可用4.5 克)、酒适量。
  【用法】酒水各半煎成汤剂眼。
  【主治】一切疮毒。
  【说明】颈以上部位加川芎12 克,膝以下部位加牛膝15 克。

  方16

  【组成】茶叶5 克、白萝卜100 克。
  【用法】萝卜洗净切片,加盐水煮烂,掺入茶叶,每日服2 次。
  【主治】暑毒、痱、疖肿。

  方17

  【组成】蟹数只、酒适量。
  【用法】蟹洗净捣烂,加热酒适量浸1 小时,然后加热内服。
  【主治】痈疽疖疮。

  方18

  【组成】连须葱头、糯米饭备适量。
  【用法】共捣如膏状,敷于患处,盖以纱布,肢布固定,每日换药1 次。
  【主治】牛头痈(指痈生于膝上的痈疮)。


    采用本站外科便方来治疗,不要作为诊治的唯一参考,治外痈便方请在中医师指导下服用,祝患者早日康复!  
  · 无名肿毒便方
· 蜈蚣咬伤便方
· 治疗腰痛便方
  · 治疗疖便方
· 治疗金疮便方
· 颈淋巴结核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