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保健‘保健品’?” “保健品的健身之道在哪里?” “这个经济增长点缘何总是成不了亮点?”
政协大会上,保健品市场的兴衰沉浮引起了政协委员们的关注。他们纷纷建言献策,坦诚进言。 “十五”计划纲要草案提出,要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发展市场体系。这既是保证当前经济正常运行的迫切需要,又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举措。保健品市场,就是这样急需整顿和规范的领域。 从脑黄金到中华鳖精,从补钙大战到基因食品,保健品热一波接着一波。但因为缺乏规范,这些保健品大都“各领风骚一两年”。事实上,保健品确实是一个有待进一步培育的大产业。一方面,我国自古就有独特的药食养生学说;另一方面,生活水平的提高使“花钱买健康”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一项统计显示,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保健品生产企业多达3000多家,品种4000多个,销售额一度突破300亿元大关。为何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好端端的一个经济增长点,为何始终成不了一个亮点,成不了大气候?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保健品市场秩序混乱,鱼龙混杂,市场经济法律法规不健全。 “一些企业不是在产品质量上作文章,而是投机取巧。”刘明善委员说,“欺骗、不守信用竟然成为个别企业的‘法宝’。”广告成为“强心剂”,“科学”成为“幌子”。铺天盖地的广告占据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大媒体,无处不在、无孔不入。而这些广告又往往不失夸张之能事,让人对整个保健品市场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信用危机”。 王国治委员说,有的保健品企业在宣传上片面夸大功效,甚至采取欺骗手法,炒作概念,利用老百姓还不是十分明白的“科学”来骗取信任,这无异于杀鸡取卵,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极其不利。 “核酸就是这样,虽然核酸确实有免疫作用,但是个别企业却宣扬什么核酸能修补基因。”作为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的研究员,正在指导研究生进行核酸实验研究的王国治委员发出了感叹,“核酸和基因修补,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 “保健品是一种调节因子,而非功能因子,所以有的人吃保健品确实效果明显,有的人却一点反应没有。保健品自身就是一个模糊概念,说它有效就有效,说它无效就无效。这就要求保健品行业更加自律,否则一粒老鼠屎会坏了一锅汤。”卜仲宽委员说,“很多保健品根本没有它们所说的功效,广告宣传常常误导消费者,应当追究刊载其广告媒体的连带责任。” 缺乏长远打算,投机色彩浓厚,是保健品企业的致命伤。跟风操作,造成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陷入恶性竞争的怪圈。着眼于眼前利益的企业无心恋战,导致研发投入不足,科技含量不高,产品的竞争力较弱。 保健品如何“保健”?张世尧委员提出,必须重点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加强市场秩序的“法治”;恢复社会商业信用,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提高市场的管理水平,使市场进入有序的竞争状态。 “保健品亟待走上法制化轨道,奖惩分明,违法必究。”王国治委员说,“这才是真正的健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