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不久前发出《关于开展中药保健药品整顿工作的通知》,被有关方面称为“健字”号大限来临。因为从2001年1月1日起,将公布被撤销批准文号的中药保健品品种目录,被撤销的品种一经公布应立即停产,2002年1月1日后不得在市场上流通,2002年12月31日前将撤销全部“健字”文号。
保健品商在埋怨“时不与我”之余,其实也应该扪心自问:自己的经营手法是不是出了问题。如打“擦边球”有之,钻“灰色”区域有之,总之就是为了片面夸大功效,引消费者“上钩”。
“健”字号要取消,保健品企业面临重要抉择——或转向药品,或转向保健食品。转产了,是否应该把以前的经营“恶习”戒掉,走上明明白白生产、宣传的正途?希望有关企业三思。
切莫轻信神奇功效
据介绍,当前的保健消费市场存在许多不规范的问题。一部分不法经营者不是致力于提高产品质量,而是耗巨资在各种传播媒体上作各种虚假广告宣传,编造保健品的各种神奇功效。
广东省消委会秘书长陈国说,当前保健品的虚假广告宣传问题严重,手法恶劣,违反宣传规定的产品比比皆是。有的保健食品根本就未经过卫生部批准,没有获得卫生批号,却照样大肆宣传其“保健功能”;有些保健食品则编造出一些卫生部从未批准过的功能,如“改善性功能”和“增高”等,来蒙骗消费者,严重误导消费者。如云南绿A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绿A天然螺旋藻精片”就曾宣传“对心脏病、高血压、肝病、胃病等有辅助疗效”;广州市羊城保健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百味灵芝虫草鸡精”宣传“具有抗癌、防癌、治糖尿病作用”。
“权威结论”果真权威?
另一误导消费者的手法是,许多保健品的广告宣传中,常利用医疗机构、医生、专家等的所谓“权威结论”和患者的“现身说法”来获取消费者的信任。其实,这些“权威结论”和“现身说法”并不一定是真实可信的,可能只是保健品企业用一定的财物“换”回消费者的信任而已。就算有的患者的“现身说法”是真实的,也不一定具有普遍性。此外,部分保健品经营者利用消费者对高科技了解较少的机会,大肆鼓吹所谓的“最新科研成果”、“高科技”产品性能,蒙骗消费者。如一种名为“目标7公分”的增高贴片,宣称可使消费者在一个月内增高7厘米,并标榜为“美国高科技产品”,许多消费者购买使用后却没有半点效果。据调查,所谓的增高贴片,既无报关单、商检单,又无卫生部门批文,实为假冒伪劣产品。
“义诊”实为骗购诱饵
再有一种手法就是利用所谓的“义诊”活动诱骗消费者购买保健品。一段时期以来,各种“义诊”、“免费体检”、“免费皮肤测试”等活动大量出现。但调查发现,许多所谓的“义诊”活动并非真正的“免费午餐”,而是保健品厂家与“白大褂”共同唬弄消费者的一种宣传、诱购手法。身穿白大褂的“专家”、“名医”,对慕名而来的患者进行简单检查并询问既往病史后,都如出一辙地为患者开出“良方”——在“义诊”桌旁边销售保健食品。广州街头曾有过“免费检测钙含量”活动,参加检测者不分男女老少测得的结果基本上都是“中度缺钙”,旁边马上有人递过一疗程的某牌子补钙保健品,并声称保证有效,“优惠价”只需五六百元。后来有人到邻近正规医院测试,结果是:钙含量正常,不存在缺钙问题,根本就无需补钙。
专家教你几招辨真假
有关专家介绍,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在选购保健品时,要认真查看有无卫生部的批准文号。凡声称有治疗或辅助治疗作用的,应有“药准字”或“药健字”批准文号;凡声称具有保健、预防作用的,应有“卫食健字”的批准文号。不要轻信“义诊”,应到正规医院就医治疗。传媒也要勇于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