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4月15日电(记者陈娉舒)“未来几年,沙尘暴发生次数将呈增加之势。”这是“探索沙尘暴”首次科考活动近日公布的科考结论。这次科考活动是由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科学院联合组织的。 3月中旬,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植物研究所的20多名科学家兵分东西两路,深入至荒漠、戈壁、绿洲,实地观测沙尘暴过程,考察主要沙尘源区,行程7000多公里,取得了大量有关沙尘暴防治的第一手资料。
科学家分析认为,中国北方有四个主要沙尘暴源区:河西走廊及阿拉善高原区、内蒙古中部农牧交错带及草原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区、蒙陕宁长城沿线旱作农业区。
考察报告分析说,塔克拉玛干周边地区和贺兰山以西,沙漠化因素和表现形式主要是中上游水资源调配不当,下游农耕地因缺水撂荒或在沙漠与绿洲过渡带盲目开垦引起,表现为草场地表水枯竭、地下水位下降,天然植被死亡,导致风蚀量增大;东部沙漠化则集中在农牧交错带,由滥垦、草场严重超载放及樵采引起,表现为农耕地土壤沙化、砾质化、灌丛沙漠化、沙地活化等。
多年科研成果表明,近50年来,由于大气环流等气候方面变化的影响,我国沙尘暴频数总体呈波动下降之势,其中60至70年代略显上升,80至90年代中期明显下降,但90年代后期开始回升,内蒙古西部回升更早。2000年急剧增加,为50年之最。此次科考,科学家综合考虑到近期生态环境和气象状况的变化,及近年沙尘暴的活跃势头,断定在未来几年,沙尘暴将来得更为猛烈。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科考报告还提出:北京沙尘天气大部分为就地起尘,依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出现的沙尘天气多为扬沙和浮尘,分别占沙尘天气日数的74%和21%。就地沙尘源是永定、潮白、御栖河等古冲积平原的沙土沉积,以及建筑弃土;外来沙尘主要以浮尘和弱沙尘暴形式进入市区,主要来自内蒙古中部农牧交错区和草原牧区。这一结论与近年盛行的“北京沙尘源自内蒙古西部额济纳”的说法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