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皮茵病
嗜皮菌病,是由嗜皮菌属的刚果嗜皮菌引起的,以皮肤表层发生渗出性皮炎,并形成结节为特征的皮肤病。我国先后从牦牛、水牛、山羊、马等动物中分离到病原菌——刚果嗜皮菌,家畜和野生动物都可感染,经常接触病畜的人亦能感染。
病畜为传染源,主要为接触传播,也可通过蚊蝇叮咬而传播。传播是由菌丝或抱子的转移而致,特别是孢子具有鞭毛,能游动易随渗出物或雨水而扩散。当家畜营养不良或患有其他疾病,抵抗力低下时,易发生感染,且病情重。
嗜皮菌病以牛多发,羊次之,马少发。1984年,曾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双向免疫扩散试验,检查甘肃、青海、四川、贵州、云南、河南等地的黄牛、水牛和奶牛,其血清中皆有不同程度的嗜皮菌抗体,这说明均有不同程度的嗜皮菌感染。
感染嗜皮菌的家畜,表现营养不良,被毛粗乱无光泽,初见皮肤充血,继而形成丘疹,产生浆液性渗出物,形成豆大的结节,结节融合,形成灰白色结痂,凹凸不平呈菜花样。发病多全身性,但唇、鼻、耳等部位易见。体躯多毛部不易发现。本病一般无体温反应,疾病后期精神沉郁,低头弓背。
青海省一放牧工人,因挤奶经常接触病牛而感染嗜皮菌,手臂皮肤上出现渗出性皮炎、结节和痂块。国外有人因接触患病鹿而出现类似症状。
嗜皮菌革兰氏染色阳性,对青霉素敏感。以青霉素加链霉素联合治疗效果好。隔离病畜,防止雨淋和蚊蝇叮咬,有助于控制本病。经常接触病畜的兽医、饲养员、挤奶员等应有所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