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护理专栏 > 护理研究
中医常用内治八法及施护
http://www.piccc.com ] 点击数: 【字体:
中医常用的治法较多,除了辨证立法,选用内服的方药之外,还有针灸、刮痧、贴敷、熏洗、割治等行之有效的方法。而本节主要论述按辨证论治常用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治法及施护。
汗法
    汗法,亦称解表法。即通过开泄腠理,促进发汗,使表邪随汗而解的治法。
  1、应用要点
(1)解表:通过发散,以祛除表邪,解除表证。由于表证有表寒、表热之分,因而汗法也有辛温、辛凉之别。辛温解表代表方有麻黄汤、桂枝汤、荆防败毒散;辛凉解表以桑菊饮、银翘散等代表方。
(2)透疹:通过发散,以透发疹毒。如麻疹初期,疹未透发或透发不畅,均可用汗法。代表方有升麻葛根汤、竹叶柳蒡汤等。
(3)祛湿:通过发散,以祛风除湿。故外感风寒而兼有湿邪者,以及风湿痹证,均可酌用汗法。代表方有麻黄杏仁苡仁甘草汤等。
(4)消肿:通过发散,可祛水外出而消肿,更能宣肺利水以消肿。故汗法亦可用于实证水肿而兼表证者。代表方为麻黄附子甘草汤等。
  2、施护要点
(1)表证者多有畏寒、恶风,应注意避风保暖。尤忌汗出当风,以防重感风寒而加重病情。
(2)注意不可过汗:用汗法治疗外感热病时,要求达到汗出热退、脉静身凉,以周身微汗为度,不可过汗或久用。以防汗出过多,而耗伤津液。
(3)助汗护理:凡方中单用桂枝发汗时,要求啜热粥或温服以助药力,若与麻黄、葛根同用时,则一般不需啜热粥。因药细宜助,药重不需助,其意乃在使汗出适度。
(4)使用汗法,要注意因人、因时、因证而护。体质虚者,汗之宜缓,体质强壮,汗之可峻;暑天炎热,腠理开泄,汗之宜轻,冬邻严寒,腠天致密,汗之宜重;表虚证用桂枝汤调 和营卫,属于轻汗,而表实证用麻黄汤发泄郁阳,则属峻汗。
(5)对表证兼有风湿者,由于风湿互结,湿性重浊,粘滞不爽,须用数次微汗,以达祛风除湿之功效。
(6)注意不可妄汗:凡淋家、疮家、亡血家和剧烈吐下之后均禁用汗法。
(7)汗法用于表证时,忌用冷敷、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法。以免因冷而致汗孔闭塞,汗不易出使邪无出路而入里化热成变证。
  吐法
  吐法亦称涌吐法。是通过呕吐排除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和毒物等有形实邪,以达治疗之目的的一种方法。包括峻吐法、缓吐法和外探法三种。
  1、应用要点
(1)峻吐法:用于体壮邪实,痰食留在胸膈、咽喉之病证。如痰涎壅塞胸膈的癫痫,宿食停留上脘之证。代表方有三圣散、瓜蒂散等。
(2)缓吐法:用于虚证催吐。对虚证病人在痰涎壅塞非吐难以祛邪的情况下,可用缓吐法。代表方有参芦饮等。
(3)外探法:以鹅翎或压舌板探喉以催吐。用于开担肺气而通癃闭,或助催吐方药迅速达到致吐目的,以及急性中毒的病人,在神志清楚的情况下作急救时用。
  2、施护要点
(1)吐法多用于急剧之证,收效固然迅速,但易伤胃气,故虚证、妊娠、产后一般不宜使用。
(2)吐法是临床应急情况下采用的方法,一般中病即止,不可久用。涌吐之剂,多属峻猛,应事先向病人交待有关事项,以取得合作。涌吐时,要观察呕吐物的内容、性质、颜色、量,并做好记录。
(3)宿食停滞胃脘,应将宿食吐尽为度,吐后应控制食量。
(4)涌吐时,应将病人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呛入气道而致窒息。
(5)对服毒物中毒者,急用温盐汤灌服,应随灌随吐,直至毒物吐尽为止。对服后不吐,可配合外探法。
(6)催吐之后,要注意调理胃气,糜粥自养,禁油腻、炙煿等不易消化之品。
  下法
  下法,亦称泻下法。即通过通便、下积、泻实、逐水,以消除燥屎、积滞、实热及水饮等证的方法。
  1、应用要点
(1)寒下:里实热证,大便燥结,腹胀疼痛,高热烦渴,或积滞生热,腹胀而痛;或肠痈为患,腑气不通;或湿热下痢,里急后重特甚;或血热妄行、吐血衄血等。代表方有大承气汤、增液承气汤、大黄牡丹皮汤和三黄泻心汤等。
(2)温下:脾虚寒积,脐下硬结,大便不通,腹隐痛,四肢冷,脉沉迟;或阴寒内结,腹胀水肿,大便不畅等。代表方有温脾汤、大黄附子汤;也有酌选巴豆以湿逐寒积的,如备急丸。
(3)润下:热盛伤津,或病后津亏,或年老津涸,或产后血虚便秘,或习惯性便秘等。代表方有五仁汤、麻仁丸等。
(4)逐水:水饮停聚体内,或胸胁有水气,或腹肿胀满,凡脉证俱实者,皆可逐水。代表方有十枣汤、舟车丸、甘遂通结汤等。
2、施护要点
(1)泻下药是以攻下通便、荡涤胃肠,达到排除病邪为目的。若应用及时,护理得当,收效甚佳。如里实热证,服用大承气汤数剂,通便2~3次后,高热渐退,谵语即止。舌润津复,达到釜底抽薪的良效。若邪虽入里而尚未成实,过早攻下,易生变证。若邪已入里成实,仍失时不下,从而使津液枯竭,使病势难以挽回。
(2)生活起居护理:根据寒下药和温下药的病证性质不同,护理要求亦不相同。对里实热证,病人有高热、烦躁不安、口渴舌燥等表现,在安排病室调节温湿度方面应以“清”的护法。使病人感到凉爽、舒适,利于静心养病;对脾虚寒积、脐下硬结、腹隐痛的温下病证,宜住向阳病室,注意保暖,使病人感到温暖舒服。同时,在饮食方面亦应有寒凉、温热性味之别。
(3)煎服药护理:
①寒下药中的大承气气汤,应先煎方中的枳实和厚朴,大黄后下,以保其泻下之功效。小承气汤则先以武火煎煮,待沸开后再煮15分钟即可。两药均以凉服或温服(冬天)为宜。服药后要观察燥屎泻下的坚实度、量、腹痛减轻的情况,及腹泻的次数。在服药期间应暂禁食。待燥屎泻下后再给以米汤、糜粥等养界气之品。服药后3~5天忌食油腻、辛辣食品,以防热结再作。
②温下药中的温脾汤,方中的大黄先用酒洗后再与其它药同煎,取其汁饭前温服。服药后亦应观察腹部冷结疼痛减轻情况,宜取连续轻泻。服药后,如腹痛渐减,肢温回缓,为病趋好转之势。
③润下药一般宜早、晚空腹服用。在服药期间应配合食疗以润肠通便。对习惯性便秘病人应养成定时排便习惯,也可在腹部进行按摩疗法。
④逐水药多用于胸水和腹水病证,服药后要注意心下痞满和腹部胀痛缓解情况。舟车丸,每日1次,每次3~6g,清晨空腹温开水送下。服药期间应禁食食盐、酱之品,以防复发。同时不宜与含有甘草的药物同服。十枣汤是将甘遂、大戟、芫花三味药研末,大枣10枚煎水与上述药末调和早晨空腹服下。
(4)下法以邪去为度,不宜过量。,以防正气受伤。当病人大便已通,或痰、瘀、水热邪已去,即可停服下剂。
  和法
  和法,亦称和解法。是通过和解表里的方药,达到和解半表半里证的一种方法。
  1、应用要点
(1)和解少阳:适用于邪在半表里有少阳证。证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苔薄脉弦等。
代表方为小柴胡汤。
(2)调和肝脾:适用于肝脾失调,情志抑郁,胸闷不舒,协痛,腹胀,腹泻等病证。代表方为痛泻要方。
(3)调理胃肠:适用于胃肠功能失调,寒热往来,升降失司而出现的脘腹胀满,恶心呕吐,腹痛或肠鸣泄泻等证。代表方为半夏泻心汤、黄连汤等。
(4)调和胆胃:由于胆气犯胃,胃失和降。证见胸胁胀满,恶心呕吐,心下痞满,时或发热,心烦少寐,或寒热如疟,口苦吐酸,舌红苔白,脉弦而数者。代表方为蒿芩清胆汤。
  2、施护要点
(1)和法应用范围较广,不仅用于少阳证,也用于内伤杂病,若用之得当,疗效甚佳。若邪已入里,病人出现烦渴、谵语诸证,已非和法之例。若温病在表,未入少阳,误用和法,则变证迭生。护理上应仔细观察。
(2)因证施护:
①少阳证服小柴胡汤后,要观察寒热轻重之偏和发作及持续时间,及汗出情况。
②服截疟药应在疟疾发作前2~4小时,并向病人交待有关事项。
③肝脾不和者,应做好情志护理,以防情绪波动而加重病情,也可适当开展文体活动,以达怡情悦志,精神愉快,气机通利,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
④对胆气不舒,横逆犯胃者,应加强饮食调护。宜给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三仙汤、神曲茶、桔饼、陈皮糕、茯苓粥等,以健脾行气消食。忌食生冷瓜果、肥腻厚味之品。
  温法
  温法,亦称温阳法。即通过扶助人体阳气,以温里祛寒、回阳救逆的一种方法。
  1、应用要点
(1)温里散寒:适用于寒邪直中脏腑,或阳虚内寒而出现的身寒肢冷,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舌淡苔润,脉沉迟弱等。代表方为理中汤、吴茱萸汤等。若见腰痛水肿,夜尿频数等脾肾虚寒,阳不化水,水湿泛滥之证,宜用真武汤、济生肾气丸等方药。
(2)温经散寒:适用于寒邪凝常经络,血脉不畅而见的四肢冷痛,肤色紫暗,面青舌瘀,脉细而涩等证。代表方选用当归四逆汤等。
(3)回阳救逆:适用于疾病发展到阳气衰微,阴寒内盛而见四肢逆冷,恶寒踡卧,下利清谷,冷汗淋漓,脉微欲绝等。代表方为四逆汤、参附汤等。
  2、施护要点
(1)辨别寒热真假:温法使用,必须针对寒证,对真热假寒之证必须仔细辨认,以免妄用温热护法,导致病势逆变。
(2)本法用于寒证,根据“寒者热之”的治法,从生活起居、饮食、服药等护理均以“温”之护法。
(3)服药护理:温阳补气之药,要文火煎煮,取汁温服,如理中汤、如理中汤、参附汤等;温经祛寒之剂,需煮沸后再文火煎15~20分钟,再取汁温服,如四逆汤、当归四逆汤等;对真寒假热证,温药入口即吐者,可采用温药凉服,以防呕吐。
(4)饮食宜给性温的牛、羊肉、桂圆等。也可酌用桂皮、姜 、葱等调味品,以助药物的温中散寒之功效。忌食生冷瓜果和凉性之食品。
(5)对阳气衰微,在使用回阳球逆法同时,要观察病人神志、面色、汗情、脉象及四肢回湿情况。如服药后,病人汗出,四肢转温,脉渐有力,为阳气来复,病趋好转。反之,汗出不止,厥冷加重,烦躁不安脉细散无根等,为病情恶化,应及时与医生联系,并积极配合医生抢救。
(6)里寒证中服温中散寒药同时,应注意保暖。对腹痛、呕吐、泄泻较甚者,可采用艾灸中脘、关元、足三里等穴。对呕吐较剧者,可在服药前服姜汁几滴以止呕。
  清法
  清法,亦称清热法。即通过寒凉泄热的方药和措施,使邪热外泄,清除里热证的一种方法。
1、应用要点
(1)清气分热:适用于邪入气分,里热渐盛,出现发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出、口渴、烦躁、苔黄,脉洪大或数。代表方为白虎汤。
(2)清热解毒:适用于热毒诸证,如温疫、火毒内痈等。代表方为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和普济消毒饮、清瘟败毒饮等。
(3)清热凉血,适用于邪热入营分,神昏谵语,或热入血分,见舌红绛,脉数及吐血、衄血、发斑等情况。代表方为清营汤、犀角地黄汤。
(4)清热养阴:适用于热病后期,伤津阴虚,夜热早凉,或肺痨阴虚,午后潮热,盗汗咳血等证。代表方为青蒿鳖甲汤、秦艽鳖甲汤。
(5)清脏腑热:适用于邪入于某一脏腑。如心火炽盛,烦躁失眠,口舌糜烂,大便秘结。代表方为大黄泻心汤。心火下移小肠,兼见尿赤涩痛者,用导赤散泻心火。肝胆火旺可用龙胆泻肝汤等。
(6)清热除湿;湿邪为患,根据其病性病位不同选用不同方药。如肝胆湿热用龙胆泻肝汤;湿热黄疸用茵陈蒿汤;湿热下痢用香连丸或白头翁汤等。

2.施护要点

(1)注意寒热真假:清法必须针对实热证,对于真寒假热证,尤须仔细观察和辨明,切勿被假象所迷惑而误用清法,造成严重后果。

(2)清法用于实热证,根据“热者寒之”的护法,护理上必须采用清、寒的护理措施。如饮食、室温、衣被、服药等均宜偏凉,并注意环境安静,以利病人养息。

(3)煎服药护理:清热之剂,药物不同,煎药方法亦应有别,如白虎汤中的生石膏应先煎;黄连解毒汤中的“三黄”和栀子,先将药物加少量冷水浸泡后,再加水煎煮;普济消毒饮中辛凉之品,煎药时间宜短等。凡清热解毒之剂,均以取汁凉服或微温服。

(4)服药后要观察病情变化。如服白虎汤后,体温渐降,汗止渴减,神清脉静,为病情好转。若高热不退,大汗不止,烦渴加剧,甚至出现神昏谵语,斑疹等,应立即通知医生。

(5)对疮疡肿毒之证,在服药过程中,应观察肿毒消、长之势,若肿消热退,为病退之象。若已成脓,则应切开排脓。

(6)对势入营血者,要观察神志,出血及热极动风之兆,一旦发现,立即处理。
(7)热证病人一般脾胃运化失司,纳食不佳。饮食上应给以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鼓励病人多饮水,还可给西瓜汁、梨汁、柑桔等生津止渴之品。
  补法
  补法,亦称补益法。是指人体阴阳气血之不足,或补益某一脏之虚损的方法。
1、应用要点
(1)补气:适用于气虚病证,如倦怠乏力、呼吸短促、动则气喘、面色仓白、食欲不振,便溏、脉弱或虚大等。代表方为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
(2)补血:适用于血虚病证,如头眩目花,耳鸣耳聋,心悸失眠,面色无华,脉细数或细涩等。代表方四物汤、归脾汤、当归补血汤。
(3)补阴:适用于阴虚病证,如口干,咽燥,虚烦不眠,便秘,甚则骨蒸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代表方为六味地黄汤、左归丸、大补阴丸等。
(4)补阳:适用于阳虚病证,如畏寒肢冷,冷汗虚喘,腰膝酸软,泄泻水肿,舌胖而淡,脉沉而迟等。
2、施护要点
(1)补益法适用于虚赢不足之证,根据“虚则补之”、“损者益之”的原则,护理上重在扶正。由于虚证有气、血、阴、阳之别,在用补法时适当辨明,然后进行调护。
(2)由于阳虚多寒,阴虚多热,护理上应根据阴、阳之虚不同,合理安排生活起居护理。
(3)煎服药护理:补益剂多质重味厚,煎药时要放水久煎才能出汁,采用饭前服下。对阿胶、龟板、红参、白参等贵重药品应品应另煎或冲服。
(4)中医历来重视食补的重要性。在药补的同进应做好饮食调护。对阳虚、气虚证者可选用牛、羊肉和桂圆、大枣等温补之品,忌生冷瓜果和凉性食品;阴虚、血燥者应选用银耳、淡菜、甲鱼等清补等物,忌辛辣,炙煿之品。
(5)情志护理:虚证病人大多处在大病初愈或久病不愈等情况,由于病程长,加上疗效不甚理想,常易产生急躁、悲观、忧虑等情绪,应做好开导和劝慰等工作。
(6)虚证者,卫外功能低下,很易受外邪所侵,要做好气象护理。
  消法
  消法,亦称消导法。即通过消导和散结,使积聚之邪逐渐消散的一种方法。
1、应用要点
(1)化食:即用消食化滞的方药以消导积滞。如见胸脘痞闷,嗳腐吞酸、腹胀或泄泻等证。常用药为大山楂丸、保和丸、枳实导滞丸等。
(2)磨积:如气积用良附丸;火郁用越鞠丸;肝郁气滞用柴胡疏肝散;血瘀刺痛用丹参饮等。血积而言,以活血为主,如失笑散治真心痛及胸胁痛。破血,常用血府逐瘀汤、桃核承气汤等。
(3)豁痰:风寒犯肺,痰湿停滞,用止嗽散、杏苏散;痰热互结,壅滞于肺,用清气化痰丸;痰湿内滞,肺气上逆,用射干麻黄汤等。
(4)利水:根据水饮停留的部位不同,选用不同方药。如水饮内停中焦者,可选用茯苓、白术、半夏、吴萸等药物;其在下焦者,虚寒用肾气丸,湿热选八正散;水饮外溢,阴水选实脾饮、阳水用疏凿饮子等。
2、施护要点
(1) 煎药护理:消导之剂,要根据其方药的气味清淡、重厚之别,采用不同的煎药法。如药味清淡,临床取其气者,煎药时间宜短;如药味重厚,取其质者,煎药时间宜长些。
(2) 服药:凡消导师类药物,均宜在饭后服用。中西药同服时,应注意配伍禁忌,如山楂丸与胃舒平不可同服。服药期间,不宜服补益药和收敛药。
(3) 消导类药物,一般有泻下或导滞之功效,只作暂用,不可久服。一旦病人食消滞化,脾气得运,即应停药。
(4) 服药期间,要加强病情观察。如大便性状、次数;水饮消退之势:腹胀、腹痛及呕吐的情况等。
(5) 饮食调护:
① 控制食量。
② 给清淡易消化食物。
③ 肝郁气滞,肝胃不和之气积证,应给山楂、桔饼等理气消食之品,并配合情志护理。
④ 小儿食滞可配合捏脊疗法。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打印文章】【网上投稿关闭窗口
上一编: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下一编:精神发育迟滞护理
精彩推荐
最新更新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