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护理是随着西医和宗教的传入开始的。在此之前,传统医学中的护理与医药合为一体,没有独立的护理专业和护理人员。1840年的鸦片战争掀开了中国近代史的篇章,大批外国传教士、医生、护士来 到中国,南丁格尔式的中国近代护理开始形成。麦克奇尼(Eliza beth M Mckechine)是此时来华的第一位美国护士。 1883年,麦克奇尼身为看护就职于美国的一家妇女医院,她性情温和,待人真挚,天性适宜护士一职。1884年3月,麦克奇尼远涉重洋来到中国上海,与罗医生一起在教会办的妇孺医院担负护理工作。 当时的妇孺医院正在兴起,麦克奇尼与罗医生在居民稠密的院址附近租赁房屋,开始了艰苦的工作。她们面对简陋的医疗设备和中国人的贫困、迷信以及对西方医学与护理的怀疑,专心致志地努力工作,不久便远近闻名,得到了当地居民的信任。作为助手和看护的麦克奇尼,克服多种困难,她以火炉自制蒸馏水,将水煮沸,以棉花过滤,如此反复多次后贮于瓶内,以供腹部手术之用。她还亲手配制各种外用药膏,悉心备置各种医疗、护理用具……1885年,妇孺医院落成,条件大为改观。随着就诊病人的增加,麦克奇尼感到力不从心,于是,她开始筹备培训中国护士,终于在1887年率先开办了护士培训班,此举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护理教育的开端。麦克奇尼因此被后人公认为“中国近代护理的先驱”。 1900年以前,教会在华医疗事业的规模一般很小,通常都是附设在教堂里的诊疗所,即使正式医院收容量也很有限。正如当时最早来华的外籍护士之一德夫人所言:“我1891年来到中国时,感到在中国开展护理工作竟是如此困难和不可思议的事。那时,中国老百姓对于照相技术还未了解,不知其为何物,认为会将灵魂照走。重庆、武昌的民众对外国人都抱仇视的态度……那时医院没有象样的建筑和设备,只有平房几间,放几张中国床铺,病人入院时携带自己的铺盖。在病人候诊时,宣传简单的福音,那时给病人带走的药最多不过三次的量,惟恐病人一次服下……”。 1900年以后,教会在中国迅速发展,英美两国许多专业护士受教会组织的派遣,来华从事护理工作,为中国护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当时来华工作的护士在数量上远远满足不了教会医院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上海、北京、武昌、天津、广州、苏州、南京、福州、长沙、德州、汉口、成都、重庆、太原、沈阳、安庆、保定等地的教会医院遂开始着手大量培训中国护士。培训的方式则是在医院设立附属护士学校。而最初成立的这种护士学校,条件极差,水准很低。这一时期开始培训中国护士的学校主要有:1900年上海同仁医院;1906年三个外国教会创办主要由英国人负责的北京协和护士训练学校,当时只招收男生;1911年福州马戈纪念医院开办了护士学校;1915年长沙雅礼医院开办了雅礼护病学校后改为湘雅护士学校等。 据载,1900~1915年间,英美教会所办的护士学校有36所,但护生人数甚少,而在民国时期139所非正式护士学校中,由教会医院主办者达119所。据1936年统计,护士学校已达178个。所有的教会学校都独立于中国教育行政系统之外,不遵循中国政府规定的一切规章制度,掌握办学大权的外国人自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自成一体。中国的护理教育主权亦不例外地掌握在外国人手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