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 OHSS)是不孕症患者在药物促进排卵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并发症,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其病理特点:①卵巢多发性滤泡及黄体囊肿伴间质水肿而致卵巢不同程度的增大;②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导致胸、腹水及体重增加,继而造成低血容量、血液浓缩、血液粘度增加,极易形成血栓;③低血容量使肾灌注量不足,继而少尿、高血钾、高血钠、氮质血症、酸中毒,严重威胁生命[1]。我院1996年7月至1997年3月共收治3例重度OHSS病例,现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25岁,于1996年7月23日因婚后2+年未孕,内分泌检查,发现高泌乳素血症,垂体微腺瘤,经HMG(促卵泡生成素)加HCG(人绒毛膜性腺激素)促排卵治疗后,腹胀12 d,加重2 d入院。检查:平卧呼吸困难,T 36.7℃,P 80/min,R 20/min,BP 13/8 kPa,体重48.5 kg,腹围81 cm,腹膨隆,腹部两侧可触及包块,移动性浊音阳性。B超示双侧卵巢多囊性增大(左侧卵巢12.4 cm×5.0 cm,右侧卵巢9.8 cm×7.0 cm),胸腔、腹腔中量积液。以消炎痛、低分子右旋糖酐、人体白蛋白、血浆治疗。第8 d阴道少量流血,伴咳嗽,尿HCG阳性,B超示宫内双胎妊娠。患者和家属要求保胎,予以黄体酮、止血药治疗。治疗后无咳嗽、腹痛及阴道流血,胸、腹水渐减少,双侧卵巢逐渐缩小,住院43 d,病情好转出院。于1997年3月行剖宫产分娩2女婴。另2例因婚后3+年未孕,经HMG+HCG促排卵治疗后腹胀。分别于1996年12月、1997年3月入院,经治疗病情好转,妊娠成功,住院55 d、42 d出院,分别于1997年8月分娩1男婴、女婴(双胎),1997年11月分娩1女婴。 2 护理体会 2.1 心理护理:3例不孕症患者因医治不孕症时间较长,在治疗中又并发OHSS,思想负担重,担心今后不能妊娠或妊娠后流产。对此我们主动向患者详细解释病情,关心和体贴患者,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消除各种顾虑,使之配合治疗。 2.2 饮食护理:由于OHSS是体液重新分布到第三腔隙,患者食欲较差,腹胀明显。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适量控制盐的摄入。 2.3 体位:OHSS导致体内液体重新分布,形成胸、腹水,体重、腹围增加。患者腹胀明显时,不能平卧,伴有刺激性咳嗽。采用半坐卧位,使膈肌下降,有利于呼吸肌的活动,增加肺活量,改善呼吸困难。患者常伴有双侧卵巢增大,加上腹水,应避免突然改变体位而致卵巢蒂扭转。 2.4 正确测量体重、腹围:每日定时测量体重、腹围并作好记录,为治疗提供依据。为保证测量值准确,每日清晨固定时间排空大小便、未进食水、穿单衣裤时测量,并规范1种体位(立位、坐位、半卧位或平卧位)。平卧位时两手放于体侧,两腿平伸,量尺以脐部为起止点,切面与躯干长轴垂直,统一规定呼气末或吸气末测量。 2.5 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由于患者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液体渗透至胸腔、腹腔,造成低血容量,肾血流量减少,出现少尿及水电解质紊乱。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为治疗提供依据。 2.6 观察腹痛及阴道流血:腹痛是OHSS主要的临床表现。如患者诉有腹痛,必须严密观察腹痛部位、性质,排除卵巢肿块蒂扭转和卵巢破裂。3例患者伴有阴道流血,其原因一是黄体酮功能不全,可能导致先兆流产;二是由于长时间、大剂量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引起凝血功能紊乱,导致出血[2]。阴道少量流血时,嘱患者使用无菌卫生垫,每日会阴擦洗2次,保持清洁,预防感染;阴道流血量多,如超过月经量时,注意有无组织物排出,如有则保留标本送检,报告医生处理。 2.7 皮肤瘙痒:患者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长期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引起皮肤瘙痒。嘱其避免搔抓以防感染,保持皮肤清洁。瘙痒严重,可外用炉甘石洗剂,或10%葡萄糖注射液10 ml加葡萄糖酸钙10 ml静脉推注。 2.8 出院指导:出院后继续加强营养,保证休息,定期产科复查,了解妊娠和卵巢功能恢复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