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临床资料 18例中男7例,女11例,年龄2~14岁,10岁以上儿童6例。垂体瘤3例,癫痫3例,胶质瘤3例,动静脉血管畸形5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松果体生殖细胞瘤1例,脊索瘤1例。病灶最大6.5 cm×1.0 cm×3.3 cm,最小2.1 cm×1.5 cm×2.0 cm。照射最大剂量47.53 Gy,最小20 Gy,平均36.5 Gy;照射最长时间41.52 min,最短12.44 min,平均25.11 min,平均住院3 d。 2 术前护理 2.1 常规护理:术前洗头,保证患儿充足的睡眠。用MRI定位者,不需禁食,应将随身佩带的金属物取下。如需CT增强定位或全麻者,术晨禁食禁饮。常规测体温、体重,乙肝检验,询问过敏史。垂体瘤患儿需作内分泌和视力检查。 2.2 特殊护理:全麻、体弱和病情较重的患儿,需采用静脉套管针开放静脉通道;有抽搐的患儿术前30 min肌肉注射镇静剂;颅内压高的患儿静滴甘露醇;呕吐频繁的患儿肌肉注射爱茂尔;慎用安定。 2.3 心理护理:首先要缓解患儿父母的焦虑情绪,并予周到、热情的服务,增加他们的信任感,使其感到他们的孩子是安全的;其次是根据患儿不同年龄、性别及心理特征、智力发育状况实施有效的护理。向父母询问患儿的心理状态及有关情况,如患儿是否了解为什么行伽玛刀手术,患儿的生活习惯和性格,喜欢什么玩具,喜欢别人怎样称呼等[1]。选择恰当有效的方式与患儿进行情感上的沟通,如女患儿多因胆小、害怕,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而少言寡语,医务人员要做到言语亲切,多加抚摸,耐心予以心理疏导。男患儿多因陌生、好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而坐卧不安,应根据其爱好、兴趣满足他们的心理要求,适度地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10岁以下儿童应按其发育和智力水平与他们交流[2],多用简单易懂的言词,通过游戏、画刊、电视等形式加深他们对伽玛刀的感观认识,以增强其接受手术治疗的信心和勇气。10岁以上的儿童除通过画刊、墙报、电视等形式进行伽玛刀知识的介绍外,可带领患儿参观治疗环境,了解治疗的全过程,从而减轻患儿的疑虑、紧张和恐惧心理。上头架注射局麻药是患儿整个治疗过程中最痛苦的时刻,应根据患儿年龄、情感状态、焦虑程度以及是否合作等决定是否需父母陪伴[3]。对难以合作的患儿可由患儿自己选择陪伴对象,5岁以下及全麻的患儿可在父母的怀抱中上头架。 3 术中护理 3.1 上头架的护理:上头架时要密切注意患儿有无不良反应,如发现麻醉反应、虚脱或抽搐者,立即停止操作,让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上下齿间垫牙垫,防止舌咬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遵医嘱及时用药。上好头架后陪同患儿去MRI或CT影像定位的途中,要保护好头架,避免突然碰撞或跌倒,操作时动作要轻而准确。在等候上机治疗时要保持患儿半卧位,头架置于空间,避免任何方向的受力,以防止头架移位或滑脱。本组患儿无1例移位、滑脱等现象发生。 3.2 上机治疗的护理:儿童对时间的耐受能力较差,并与年龄成正比。治疗规划时要在保证最佳治疗方案的同时,多选择大准直器叠加的方案,以缩短整个治疗时间。γ角多设计在85~90°,头略低位,以小腿部略高,呈向心性体位,以增强患儿的安全感。用布单固定体位,禁止捆绑。静脉输液多选择在下肢,如在上肢应用夹板固定好针头,输液管长度不少于1.5 m,并固定在治疗床的内侧,以防治疗进床时输液管盘曲或滑落。治疗开始后严密观察监视屏幕,嘱患儿闭目,麦克风尽量放置在鼻与口腔下1/3处,可同时观测患儿的呼吸。治疗过程中播放儿歌、故事、音乐等,以减轻患儿紧张心理。密切观察患儿的面部表情与肢体平稳状态,经常通过麦克风与患儿通话,一旦发现异常,立即中断治疗。本组治疗中无1例发生异常情况。 4 术后护理 4.1 保护头架针眼。治疗结束,取下头架,不需缝合针眼,用盐水棉球清洁针眼处及周围皮肤后涂红汞,禁用酒精或碘酒,无菌纱布盖针眼处,用掌心环形轻柔3~5次,以松弛针眼处紧缩的皮肤,并按压片刻,带头网套。如针眼处有活动性出血,可缝合1~2针后包扎即可。术后2 d即可除去包盖敷料,保持针眼处皮肤清洁、干燥,防止感染;如针眼处疼痛引起患儿烦躁不安,可给予止痛、镇静药物。如针眼处红肿,局部予消毒处置,并及时换药,必要时用抗生素。 4.2 术后2 h观察生命体征1次,如患儿出现γ射线反应性颅内高压症状,可静滴甘露醇加激素。动静脉血管畸形的患儿术后3 d内应卧床休息,密切观察伽玛刀治疗前血管造影穿刺部位有无血肿、出血及足背动脉波动情况,注意保暖,预防感冒。 5 出院指导 指导患儿及家属加强营养,避免过度兴奋和剧烈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随时就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