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护理专栏 > 护理专题 > 儿科护理
脊髓灰质炎
http://www.piccc.com ] 点击数: 【字体:
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点为发热、咽痛、肢体疼痛,少数病例出现肢体弛缓性瘫痪。因本病多发于小儿,故称“小儿麻痹症”。自从服用减毒活疫苗后,发病率明显降低。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脊髓灰质炎病毒属肠道病毒,是一种微小核糖核酸病毒。按其抗原性不同分为Ⅰ、Ⅱ、Ⅲ3型,以I型发病较多,型间很少交叉免疫。本病毒在外界生活力强,对低温稳定,高温、干燥及氧化消毒剂敏感,在粪便中可存活半年,污水中存活3~4个月,奶制品或食品中存活2~3个月,煮沸立刻灭活,紫外线、2%碘及高锰酸钾均可使其灭活。

病毒侵入人体后。首先在鼻咽部淋巴组织及胃肠淋巴组织内增殖,若机体能及时将病毒清除,可不发病而呈隐形感染。若病毒进人血流,导致病毒血症,此时如果体内抗体能中和病毒则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患者仅有上呼吸道和肠道症状,形成顿挫型。若病毒致病力强或抗体产生过迟或不足,病毒进一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无瘫痪型或瘫痪型。病变主要在脑干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从而引起下运动神经原性的肌肉软瘫。腰、颈段脊髓前角细胞受损最重,细胞坏死,故四肢瘫多见。患病期间,一些因素如劳累、肌内注射、手术等可促使瘫痪的发生。

二、流行病学:传染源是病人和病毒携带者,整个病程均具传染性,潜伏期末和瘫痪前期传染性最大。粪-口传播是本病主要传播途径,病初亦可通过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尤多见于5岁以内的儿童。感染后可获同型病毒持久的免疫力。该病终年可见,以夏秋季为多。

三、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 5~14天(3~35天)。典型病例可分为以下四期。

1.前驱期 常有发热、头痛、咽痛、流涕及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或纳差、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1~4日热退症状消失(顿挫型)。

2.瘫痪前期 前驱期热退1~6天,体温再次上升(呈本病典型的双峰热型),或由前驱期直接进入本期。本期主要表现为发热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但尚未出现瘫痪。可有高热、头痛、全身肌肉疼、感觉过敏及脑膜刺激征阳性。因颈背肌强直,迫使患儿坐起时呈三角架征(两臂后伸直以支撑身体),吻膝试验阳性(坐位时不能自如弯颈使下颌抵膝)。伴多汗、尿糖留等植物神经受累症状。如经3~5日恢复称无瘫痪型。

3.瘫痪期 多在起病后2~7日,体温开始下降时出现瘫痪,并逐渐加重,至体温正常后瘫痪停止进展。根据瘫痪表现可分为4型。

(1)脊髓型:为分布不规则、本对称、弛缓性软瘫,腱反射消失,常见于四肢,尤以下肢为多,不伴感觉障碍。呼吸肌瘫痪出现气促、咳嗽无力、吸气时上腹内凹的反常现象。腹肌、肠肌瘫痪出现顽固性便秘,膀胱肌瘫痪出现尿储留或尿失禁。

(2)脑干型:如7、9、10、12对颅神经受损,出现面瘫、吞咽困难、呛咳、咽部痰液积聚,易发生窒息。3、4、6对颅神经受损出现眼球活动障碍、眼睑下垂等。如呼吸及血管运动中枢受损,可因呼吸衰竭和循环衰竭而死亡。

(3)脑型:表现与病毒性脑炎相似。

(4)混合型:上述各型同时存在。

4.恢复期 瘫痪后1~2周肢体功能逐渐恢复,从肢体远端小肌群开始,继之近端大肌群、肌腱反射逐渐恢复。最初1~2月恢复较快,而后减慢。如1~2年仍不恢复则为后遗症,可导致肌肉萎缩及畸形,“使其不能站立行走或破行。

病程中可并发支气管炎、肺炎、尿路感染等。

实验室检查: 急性期血沉加快,发病后第1周脑脊液可异常,压力增高,白细胞数多在(5O~500)×106/L,早期中性粒细胞增多,以后淋巴细胞增多。热退后白细胞迅速恢复正常,蛋白质增高,且持续时间可长达4~10周,呈蛋白质-细胞分离现象,糖及氯化物正常。血清学检测特异性抗体,如血及脑脊液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有利早期诊断。疾病早期可从血、咽部分泌物及粪便中分离出病毒。

四、疗原则:本病尚无特效治疗,做好护理工作及病情监护很重要。瘫痪前期可试用两种球蛋白和干扰素,症状严重者加用泼尼松或地塞米松。瘫痪期可用促神经肌肉传导药物如地巴唑、加兰他敏、新斯的明,适当使用维生素B1、B12、C及能量合剂促神经细胞代谢药物,积极对症治疗。恢复期及后遗症期采用针灸、按摩及理疗,必要时手术矫正畸形。

五、常见护理诊断:

1.体温过高 与病毒血症有关。

2.疼痛 与病毒侵犯神经组织有关。

3.躯体移动障碍 与脊髓受损有关。

4.清理呼吸道无效 与咽部肌肉及呼吸肌瘫痪、呼吸中枢受损有关。

5.有传播感染的可能 与病毒排出有关。

6.焦虑 与疾病预后有关。

六、护理措施:

1.维持正常生命体征 检测体温,观察热型。绝对卧床休息直至热退、瘫痪停止进展止。妥善安排好治疗护理,避免不必要的刺激,如注射、反复查体等,防止促发或加重瘫痪的发生。病情严重者可给予地塞米松和维生素C,以减轻中毒症状阻止瘫痪进展。密切观察呼吸,有无痰液聚积、咳嗽无力、呼吸频率及节律改变、发绀、吸气时上腹内凹的反常现象。保持呼吸道通畅,翻身拍背促痰排出或抬高床脚及侧卧进行体位引流。指导患儿咳嗽排痰、或用吸痰器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吸氧,必要时用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人工呼吸等。给予抗生素预防和治疗肺部感染,用呼吸兴奋剂治疗中枢性呼吸衰竭。

2.止痛、保持关节功能位 发生肢体瘫痪前常有感觉异常,受累肌肉明显疼痛。可用热敷法改善肌肉疼痛与痉挛,将拧干水的热棉垫敷于患处,外隔塑料单后加盖子毛巾保温或周围用热水袋维持温度(防烫伤),每日2~4次,每次20~30分钟。注意监测肌震颤、肌痉挛及肌张力情况。给予阿司匹林、消炎痛止痛,亦可用泼尼松减轻神经细胞水肿或加用镇静剂。对已发生瘫痪的肢体,应避免刺激和受压,床平整但勿太软(褥下可垫木板),盖被轻暖,可用支架保持患肢功能位,防止足下垂或足外翻。应用维生素B1、B12、C及能量合剂。改善神经代谢。瘫痪停止进展后用加兰他敏、地巴唑促进神经传导。并及时开始肢体的主动或被动功能锻炼及针灸理疗。促进神经功能最大程度恢复,防止肌肉挛缩畸形。

3.日常生活护理 ①注意饮食护理,发热期间给予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热退后改用普食。耐心喂养,对有吞咽困难及食后呛咳者,采用拍背、体位引流法防止窒息。严重病例鼻饲,每周更换1次鼻饲管。还可静脉供给营养。做好口腔护理。待吞咽功能恢复时,先试喂少量开水,再慢慢增加食品数量及种类,以训练患儿的吞咽功能。②作好皮肤护理,患儿多汗长期卧床,须保持皮肤清洁,定时更换体位,动作轻柔,以免加重疼痛。受压部位及骨突处应用50%乙醇每日按摩2次,改善局部血循环,必要时使用气圈或海绵垫,防止褥疮及坠积性肺炎。③观察患儿大小便情况,有尿潴留时可定时压迫膀脱协助排尿。及时清理排出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

4.预防感染的传播 ①对患儿采用消化道隔离,第1周还需呼吸道隔离,隔离至病后40天。②患儿的分泌物、排泄物用漂白粉消毒,用具及地面用次氯酸钠溶液消毒。被褥日光曝晒。密切接触者应连续观察20天。或及时肌注丙种球蛋白,每月1次连用2月,可防止发病或减轻症状。③普遍接种疫苗是降低发病率以至消灭本病的主要措施。我国现行口服疫苗接种程序为2、3、4月龄各服1次三价疫苗,4岁时加服1次。当有病例发生或病例成批出现时,宜应加服1次。疫苗强调冷藏保管,服用时嚼碎后温开水送服。

5.心理护理 患儿长期卧床丧失活动能力和身体的不适,情绪造成很大影响。工作人员应以满腔的热情对待患儿,及时解除不适,尽量满足日常生活需要,以鼓励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6.家庭护理及自我保健指导 对瘫痪肢体尚未完全恢复的患儿,应做好家庭护理指导,使家长有长久的思想准备,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耐心指导家属协助患儿做瘫痪肢体的被动运动。推拿与按摩。有条件还可进行温水浴、蜡疗或针刺疗法。指导家长做好日常生活护理,注意安全,防跌伤。安排好患儿的文化知识学习,为将来就业作好准备。

对后遗症患儿作好自我保健指导,要有健康的心理,做到人残志坚。坚持残肢的主动与被动锻炼、注意安全,防意外事故发生。坚持与社会的正常交往,以获得更广泛的支持与帮助。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打印文章】【网上投稿关闭窗口
上一编:结核病
下一编:流行性腮腺炎
精彩推荐
最新更新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