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两性空间 > 性爱文化 > 性爱文化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中医性学发展的马鞍形史迹
piccc.com  
中医性学源远流长,根据有关史料,论述其发展史迹有如一双峰的马鞍形—始源于远古商周, 
筑基于春秋先秦,鼎盛于秦汉隋唐,阻滞于宋元两朝,徘徊于明清近代,发扬于新建中国。现分别浅介于下。 
一、始源于远古商周: 
宇宙间当生物出现就有了“性”(不管它是单性生殖或两性生殖)。当进化到人类,我国原始部落曾由母权社会向父权社会过渡,并有着“性”的催化作用的因素,故人类“性”的存在远远超前于人类文明史诞生的岁月。 
在古老的原始社会,人类直接受自然的影响远过于今日,故对于自然现象不能不深切关心,尤其是对动、植物的繁衍生殖作用更感惊诧。久之,由此而悟出宇宙的基本原理:一是主动的,一是受动的,在生物为雄与雌;在人类为男与女,父与母…故古人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带有二元性,都有着阴阳的相对,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等,从而便用阴阳来理解宇宙的一切现象,并认为有似动、植物雌雄结合孕育新的生命一样,宇宙间万事万物也由阴阳的结合而产生和发展,因而把表现阴阳作用的人体的一部分—男女生殖器官,视为神圣而渐衍成性器崇拜的习俗。可以说,在世界范围内,大多数古老民族,对“性”的张扬与性器官的崇拜是较普遍的。1988年,在我国的内蒙古境内,曾陆续发现了一批性器崇拜的岩画。这些大多出自3000多年前青铜时代的岩画,内容可分为男根女阴、男女交媾,感生脚印,求育舞蹈等四类,反映出阴山远古居民生殖器崇拜的特有心理状态。 
在性文化方面,我国远古即有“一阴一阳之谓道”(意即阴阳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自然法则)等黄老学说的概括。此外,在周《易序卦》中云:“有男女,然后有夫妇”,并以美、柔、弱作为女子的自然属性。《易·家人》云:“女正乎内,男正乎外。男女正,天地之义也”(女的正常职责是搞好家内事务,男子则主外务,男女的这种内外分工是天地间自然的道理)。这说明远古即有根据性别差异而作不同社会分工的规定。现在,虽然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已有较显著的变化,但男女最佳适应的社会工种仍还是不无区别的。在男女间的情爱方面,远古常将“男女”喻为两性性生活的代词。如《礼·礼运》中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即反映了这一概念。在婚姻方面,早在《周礼·地官·媒氏》中即记有“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等论述。 
有人认为,原始的《周易》,可能是性器崇拜时代的产物,乾坤两卦,除象征天地、父母外,也还是男女两性性器官的符号;对男女性事的意义和目的也是较明确的。如《易·系辞下》认为天地阴阳的交会,给万物以生机,男女夫妇的交合,是人类生殖繁衍的基础。相传三千多年前周文王所作的《周易》,其要旨在探索万物之性和天人关系,以作人类行为的规范,实为我国包括性学在内众多学科学术思想的基理。其阳爻(——)代表阳、刚、男、雄、奇数等;阴爻(——)代表阴、柔、女、雌、偶数等。六十四卦中的八卦,如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别寓象人之父母、长男、长女、中男、中女、少男、少女,已含两性之对立统一及其相应的变化,孕育着性学的胚芽。后世的继承和阐述著作,如《周易参同契》、《悟真诗》等书中的字里行间更充斥着有关性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概括,如阴阳、男女、火候、炉鼎、大药、坎离颠倒、青龙、白虎、金丹、铅汞等语术,即是炼丹家炼外丹的用词,更是房中家、气功家、道家养生炼内丹的代语。有资料佐证,这已不是穿凿附会之言了。 
此外,在商周时成书的《诗经》、《周礼》等古籍中,亦有不少“性”方面的探索和表达。如《诗·周南·关睢》云:“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窈淑女,君子好逑”,表达了由感触动物的啼鸣所引发的男子对青春淑美少女恋慕、追求的春思。由于当时《周礼·地官·司徒》有提倡未婚男女自由说爱和集会狂欢之会,故《诗经》中不少篇章对此类欢会加以呤咏,其遗风余韵在某些少数民族中迄今犹可窥见一斑。故《孟子·告子上》有“食、色,性也”的认识。并已体会到性养生的要义,如在《论语·季氏》中,孔子说“君子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告劝青年人不可放纵色欲。《吕氏春秋》(吕览)中亦记有“情欲”专论,阐述了情欲当节制,过之则伤人的道理,主张对“精”(指元精、精液)要“知早涩(注:懂得及早予以固护的道理)”,使“精不竭”而精可固,亦属性养生之先导。 
以上说明,中医性学源远流长,商周远古即已肇其端。 
二、奠基于春秋先秦: 
中医性学奠基之作,如《黄帝内经》、汉墓《养生方》、房中八家等,都是在远古性学的影响下形成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总结。现分别略加简介于次。 
(一)《黄帝内经》:是中医著名的经典著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其内容涉及祖国医学的基础,临床证治理论和实践经验诸方面,有关《素问》和《灵枢》两部分都记录了不少关于人类性发育、生殖、性养生和性疾病等的理论和诊治概要。现略予简介以资参考。 
1.阐述阴阳分男女及其性生理特点:前文已述及,古人认为天地间万事万物均以阴阳分类,并由阴阳而生。这在《内经》中有较多论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万物之能始”(男以气为本,属阳;女以血为本,属阴。阴阳男女交合始能如天地交会繁衍万物一样,乃有子女后代的孕育)。由于阴阳男女有别,故反映在生理上,亦有性征和生殖发育的差异。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谈到:男子八岁时开始形体和性的发育;十六岁时可有遗精,如男女交合则可能受精生育;三二岁骨坚体壮,肌肉结实;五十六岁后,筋骨活动渐欠灵活,有的有阳痿,精液亦减少。该篇对女子的性发育,认为七岁已开始,十四岁时可出现初经,以后并按月来潮,婚后能受孕生育;二八岁正是青春焕发之年;四十九岁后因冲任脉气血渐衰,可绝经,形体衰老而难再孕育。这已明确指出,男子性发育迟于女性1岁,性成熟年龄男约迟于女2岁;在性生理功能及生殖能力衰减上,男子较女子可迟6~7年。这些性生理的观察,应该说是大体上较正确和深刻的。除此一般规律外,该篇还指出某些特殊情况,如认为有些年老而生子的,这是因其“气脉常通,肾气有余”之故。但大多数是,男不过64岁,女不过49岁左右。当然亦有100岁以上仍有孕育能力的;这是因为他(她)们善于养生、防病健体,故高寿之年仍具生殖功能。此外,在性器官认识方面,《素问·厥论》认为,男女外生殖器,总聚全身的筋络、为心、肝、脾、肾诸经络的会合点,因其春夏时阳气多、阴气少,秋冬时阳气少、阴气多,故夫妇性生活一般在春夏二季可适当多些,秋冬则宜减免以顺应自然的变化。这些认识虽不一定与现代医学观点全符合,但其所据“人法自然”的天人相应理论却是不无道理的。 
2.对性器及生殖功能的认识:《灵枢·论疾诊尺篇》认为已婚女子停经,如其寸口脉搏动非常有力,则是怀孕之兆,是为两千多年前将妊娠与孕脉结合并认为胎孕与手少阴尺部脉象相关。对夫妇的交合成孕,如《灵枢·诀气篇》认为,男女两性婚配交合可成孕,但精气精液则是成胎的基础。故《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夫精者,身之本也”。此外,对男子的性器及功能也有一些认识,如《素问·六节脏象论》认为先天的肾精,可滋生后天的精气精液,皆闭藏在肾内。又如《灵枢·刺节真邪论》云:“茎垂者,身中之机,阴精之候,津液之道也”。此说明男子的外生殖器——阴茎及所悬垂的阴囊是储精、制精和射泄精液及尿液的通道,为人体的机要之处。 
3.男女性疾患的记述:如对筋痿(阳痿)的认识,《素问·痿论》已认识到情性的欲虑太多,且为外界性刺激所惹发的淫念不少,又常得不到满足,或房事过于频繁,可使主司性功能的宗筋(即阴茎等外生殖器)松弛纵退,久之则成阳痿或兼见遗精病证。值得注意的是,在《内经》的不少篇章中,还记载有诸如“阴缩”、“阴器不用”、“阴痿”、“阴器扭痛”、“阴挺长”、“阴挺不收”、“卵痛”、“阴痒”、“梦接内”、“淋”、“癃闭”、“白淫”、“阴中乃疮”、“不育”等病症名,此为后世男科、女科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4.探索性疾患的病机:如《灵枢·五色篇》有一节讨论,其大意是说,当心主先有病邪,继之肾应而乘克时(肾水克心火),则男子病态的面色反映在鼻头部位的为小腹疼痛之证,在鼻头下的为睾丸痛,在鼻头中间直线上的为阴茎痛,上部为茎根,下部为龟头,狐疝、阴器溃烂等病。如病色反映在女子的鼻头下,则为膀胱、子宫的疾病,病色分散的为痛证,病色团集的为积聚,其病色与病变形态的大小方圆大体相似。病色下至胝股区的,则提示性淫病重。此节通过面部鼻头病色的辨别,可诊断男女不同的性疾患部位和相应的病机。对妇女月经失调,在《素问·阴阳别论》中认为其病机多系心脾疾病,加之思虑情欲不遂所致。《素问·痿论》还认为,阳明胃为五脏六腑的宝库,可润养宗筋(男女的性器官),因“阳明虚则宗筋纵”,故治筋痿有时须补阳明胃的虚损。《素问·骨空论》还认为,任督脉为病,男女之症征不同,“任脉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督脉则“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注:相当于今指的会阴)间,绕篡后,别绕臀…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故督脉病,男为冲疝,女子不孕。 
5.述性疾患的诊治:在预测妊娠将分娩的征兆方面,如《素问·腹中论》云:“何以知怀子之且生…身有病而无邪脉也”,即指孕妇近足月,虽感不适但脉象却无异常时即可估计其临近分娩。在治疗上,对孕妇如因病须用某些反应较重的药物时,也可考虑能减病之大半而止的药量。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云:“妇人重身,毒之何如?…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这是因“有故无殒,亦无殒也”之故。在鉴别女子所患肠蕈、石瘕之病时,《灵枢·水胀论》所述“寒气客于肠外”的肠蕈,其诊断要点是“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而石瘕则“…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泄不泄…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故肠蕈、石瘕二病虽同可生于妇女下腹部且状如怀孕,但临证上却可根据其不同的病机、病征和月事的有无而加以鉴别诊断。 
6.有关性养生的认识:在房事养生方面,《内经》中早就有不少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如《素问·上古天真论》即明显地告诫世人,若醉酒滥行房事,可使精气衰竭、真元耗损、形体气血虚弱,加之不能控制自己的淫欲,纵情以求过度的性快,故常损寿命,不到五十岁即年老体衰如行尸走肉。该篇还认为,在寡欲淳朴的美德影响下,可达到“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的境界。这是合于养生之道的。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进一步提醒人们,在性养生方面,如能做到增八益(即八种有益于健康的性事)、去七损(七种不利于身心卫生的性事),则阴阳气血调和而长寿。如不能做到这些,则常可早年衰弱。愚昧纵欲的人因对此认识不足而常早衰;聪明寡欲的人因遵此养生而常长寿,且身体健康,青春久驻。所以,善养生的人不做不能做的事,常满足于清静寡欲和心旷神怡的乐趣,故多能防病延年。在《灵枢·五音五味篇》中还指出逞性欲而思虑忧郁可伤心,醉酒纵欲、汗出伤风可损脾,性事太过、出汗入浴则可耗伤肾气。故善养生者宜远色欲,乐恬淡。 
以上数点,充分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成书的《内经》中,从性、性生理、性诊治、性养生诸方面已有了较系统的认识,为开拓和发展中医性学奠定了相应的基础。 
(二)汉墓(养生方):由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简》,其成书年代至少早于2100年前,是古代性养生学的最早专著。如: 
1.《十问》中强调滋阴壮阳、食补助阴、房事有则、巩固精关、气功导引、补益精气、通调气血、益寿延年;主张性事时宜安神定志、徐缓虚静。 
2.《合阴阳》中总结了性事与导引气功结合及房事动物姿态的某些仿生学和性生理宏观反映。 
3.《天下至道谈》中备述了男女性心理、性生理和性养生的具体原则及措施。 
4.《养生方》及《杂病方》中涉及性医学如阳痿诊治、对男女性器官的补益养护及若干有关胎教、优生的经验等。 
(三)房中八家著作:虽早失传,但从《汉书·艺文志》及后代有关医录(如宋代日本人丹波康赖的《医心方》、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等书)中可知其内容的要点。现略述于下。 
1.《容成阴道》二六卷:相传由我国最早房中家容成子所著。据文献记载,东汉三国房中术盛行时,多奉行容成之术,可见其影响之广。其主要精神为,宜顺应自然界阴阳变化,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性事结合气功导引,呼吸吐纳;房事有节,固护精关,补虚泻实。 
2.《务成子阴道》三六卷:务成子即务成治,古代有名的房中家、道家。此书为性养生专著,强调顺应天地阴阳四时变化进行房事。 
3.《尧舜阴道》三三卷:系假托尧舜名的早期房中著作,主要讨论性早衰的机理和如何防治以益寿延年的问题。认为关键在于性事有节、食物滋养、固护精关。 
4.《汤盘庚阴道》二卷:也是假托其名的古代房中著作。其要点可能是,倡导房事结合气功导引和食疗以补益阴精,并蓄积精气以防性功能早衰。 
5.《黄帝三王养阳方》:这也是假托帝王名的早期性养生著作。借黄帝与夏禹、商汤、周文王间有关房事养生的讨论而立说。其要旨在于结合食疗以滋阴壮阳,闭精不泻。去病培元,延年益寿。 
此外,尚有《天老杂子阴道》二五卷、《天一阴道》二四卷、《三家内房有子方》十七卷等,其内容虽已难确切考证,但应与上述各家性养生、性防治等学术思想大同小异。 
从以上各家专著的主要论点和内容,可知在先秦、春秋战国时期属于“诸子百家”中的若干医家、房中家、道家、神仙家、阴阳家等及其相关的著作已为中医性学奠定了较扎实的基础。 
三、鼎盛于秦汉隋唐 
(一)秦汉时期:秦始皇虽统一六国,励精图治,惜在位时间短,如昙花一现,即为大汉嬗递,故此时期中医性学的发展以汉为主。根据《史记》、《武威医简》、《伤寒杂病论》、《玉房秘诀》、《抱朴子》等书记述,西汉时的性学在继承先秦有关房中术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又有了明显的充实和阐扬。如: 
1.《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有西汉初期名医淳于意曾谈及其师承阳庆之业时,所获的传书中即有《接阴阳禁书》之类,表明秦汉时已不乏性养生和性禁忌的专著。 
2.《武威医简》:从现代甘肃武威发掘的此书中明显记录有性功能障碍及性器疾患各七种,如“一曰阴寒;二曰阴痿;三曰阴衰;四曰囊下湿而痒、黄汁出、常痛;五曰小便有余;六曰茎中痛如淋状;七曰精自出,空居独怒。”在前阴病方面,如所述阴寒、阴痿、苦衰、精失、精少、阴囊湿痒等。这些相当于现代所诊的阳痿、阳强、滑精、淋病、阴囊湿疹、精液异常、性功能衰退等病的描述,多是观察入微和颇有见地的。 
3.《伤寒杂病论》:为汉代张仲景所著,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除主论伤寒与杂病的辨证论治体系外,对性疾患也有不少真知灼见。如《金匮要略》对遗精、滑精、不育症、梦交等病的诊断和治疗,提出了较明确的理、法、方、药。并提出了“房事勿令竭乏”的性养生原则。还较系统地阐述了狐惑病的前阴溃疡、目赤、咽炎等特征,首立白塞氏病的诊断要点。 
4.《白虎通》:由东汉班固整理成书的《白虎通》虽主要讨论经学,但对与性有关的某些事物也颇多记述。如云:“父所以不自教子何?为谍渎也。又授之道当极说阴阳夫妇变化之事,不可不父子相教也。”其中谈到的“极说阴阳夫妇变化之事”,就是要竭力宣讲男女夫妇间的性知识。这一方面说明,至少在东汉时士大夫贵族阶层已盛行性知识的宣传(即性教育);另方面,也旁证当时的房中术(古代中国性学)已较为普遍。 
5.《玄女经》、《素女经》、《玉房秘诀》等书:由于秦汉统治者醉心于神仙术,企图长生不老,如后汉曹操带头习修房中术,“亦得其验”(见《后汉书·方术列传》),争相仿效,足证此时房中术已广泛盛行。据初步考证,《玄女经》、《素女经》、《玉房秘诀》、《抱朴子》(晋代葛洪著)等房中专著,多是此时期前后的代表作。另,东汉顺帝时,张三丰首创道教,其本人也是房中家,因而将道教与房中术结合,充实了性养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故有“其治病事,皆取玄素”之说(见《房中列传·张道陵》)。这几本书虽失传,但在后代有关辑录中(如日本丹波康赖的《医心方·卷二八·房内篇》)较多地摘录了《玄女经》、《素女经》、《玉房秘诀》、《玉房指要》、《洞玄子》、《抱朴子》、《大清经》、《养生要集》、《产经》等古代性学专著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这几本书大致体现了如下几个方面的认识和经验: 
(1)竭力提倡男女性事的谐和协调,使能达到“神和意感”的境界。认为如夫妇性生活长期不和谐,则“非直损于男子,亦乃害于女人”。 
(2)性生活宜有节制,不可频繁放纵。时间或条件不适宜而强行性交,有害双方身心健康,故主张做好“七损八益”。不然,则非唯不利于优生,亦更难却病延年。 
(3)故意压抑性欲情事,也常有碍健康。如夫妇刻意禁抑不行房事,则多易引起气血闭塞和壅滞的病痛,身心受到压抑和闭滞,致生病多而减寿。 
(4)许多性疾患,尤以某些性功能障碍,如男子百闭(不射精或逆行射精)、阳痿、早泄;女子月经失调、阴冷、性欲低下等,可通过某些简易的气功导引,或改变性交姿势或体位予以治疗,多可获效验。 
(5)对一些性疾患着重于防治结合,寓防于治,寓治于防,使与气功、药物结合运用,多可获壮阳补养、却病延年之效。所载若干性养生和性医学的诊治措施,迄今仍具有指导临床和摄生的积极作用。 
总之,秦汉,尤以两汉时代,我国包括房中术在内的性学在社会上曾大力推行,上下求索,故此一时期应是中医性学显著发展鼎盛的黄金岁月。 
(二)隋唐时期:本时期因隋代历时不长,故中医性学发展多突出在大唐年代。 
然据《隋书.经籍志》所录,有古代房中著作十一部,计有三四卷,辑录了《彭祖养生经》、《素女秘道经》、《素女经》、《玄女经》、《玉房秘诀》、《彭祖养性》、《郯孚说阴阳经》、《徐太山房内秘要》、《新撰玉房秘诀》、《序房内秘书》等。此外,涉及“性”的著作还有《养生注》、《养生术》、《养生经》、《养生传》、《帝王养生要方》、《养生要术》等,惜多失传。不过,此时期对性学有贡献的中医药著作,如《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千金要方》等书,都在秦汉性学思想的基础上有了不少引人注目的新发展。如 
1.《诸病源候论》:(1)对病种有新的认识:如性功能障碍、男性不育、精液异常、前阴病证和某些男子杂病等。并对若干病证的具体性质和分类,有新的探索。(2)提高了对某些性疾患病因、病机的认识:如该书“伤寒梦泄精候”中指出“热邪乘于肾,则肾气虚,肾气虚则梦交通。肾藏精,今肾虚不能制于精,故因梦而泄。”象这类的新认识,书中较多见。 
2.《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1)病种有增加,如茎中病、尿精、精血出、阴痛、阴冷、少精、失精、阴痿、阴缩、阴下湿痒生疮、阴肿、核疡、阴卵大、卵偏、阴卒肿、阴囊肿痒、囊肿、核肿、疝等。(2)病种分类较细:如《千金翼方》将阴囊病分为阴下生疮、阴囊肿痔、水、阴肿核痈等;将卵分为卵、肠、水、气等。类似的病种分类,迄今多仍沿用。(3)治疗方法增多并富于创造性:如《千金要方》记有治癃闭,用葱管导尿简便易行,为世界首创。该书还载有治遗精方14种,治少精、失精、阴下湿痒生疮、阴痿证凡19种。《外台秘要》中所记治诸淋方35种,虚劳梦泄方10种,虚劳失精方5种。这些都体现了唐时对性疾患认识的加深和有关治疗方药的显著成就。 
四、阻滞于宋元时代: 
中医性学的发生和发展,经由远古的始源、先秦的奠基至汉唐的鼎盛,其史迹有如马鞍的第一个波峰渐致突起,继之由于宋元的阻滞,接着是明清近代的徘徊和新中国诞生后的振兴蓬勃,这个由波折、降支、低谷至再呈高峰的波折历程甚似一条马鞍形轨道。宋代就处于第一个鞍峰后的降支阶段。两宋时期由于程颐、朱熹理学的盛行,提倡“存天理,灭人欲”,故古代性学发展至此顿遭压抑和排斥,因而跌宕回落。自《五代史》、《宋史》以下,史志中几乎很难看到宋代的房中著作。根据当时历史背景,可能主要与当时医家囿于理学限制,对性学不敢再如以往那样公开探究和总结;一些修史者和藏书家,也因理学思想束缚而不敢辑录收列或珍藏房中著作有关。虽然如此,有的或转向于内科、男科、妇产科病的诊治以避免“越雷池半步”之嫌。尤值得指出的是,宋时(公元10世纪早期)日人留学者丹波康赖于《医心方》中辑录宋前有关房中术内容,并胪列为至理、养阳、养阴、和志、临御、五常、五征、五欲、十动、四至、九气、九法、三法、九状、六势、八益、七损、还精、施泄、治伤、求子、好女、恶女、禁忌、断鬼交、用药石、玉茎小、玉门大、少女痛、长妇伤等三十个专题加以引用和论述,实为我国古代,尤其是宋前性学各方面学术思想的集成,为不可多得的中国古代性学经典兰本。 
金元承宋之后,一方面既受理学思想束缚,在民间对性学仍不敢越,故可云毫无新意;另方面却由于帝王酷好淫佚,尤如元顺帝荒于声色,臣士竞相邀宠和效法。据《元史纪事本末》记载“西天僧,以运气术媚帝,帝习为之,号演揲儿法。演揲儿,华言大喜乐也。”实际上,所谓演揲,即追求淫荡的房中术,此一流派与我国正统房中术以保健养生、防病优生为主旨者背道而驰,从而促使人们对传统房中术的误解和歧视,因之极大地阻滞了正统房中术的健康发展,其滥觞余毒迄今未绝。 
但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宋元时期的性学学术虽因前述原因受到压抑或误导,但有识之士在探索养生原则和某些病证诊治方药的同时,也多少给性养生和性疾患诊治带来一定的有利的影响。在临证性医学方面,刘完素主张“六气皆从火化”,朱丹溪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都直接或间接对男女性疾病的诊治有参考和促进作用。在性养生方面,可能针对当时上层贵族的淫欲无度,名医朱丹溪在其《格致余论·色欲箴》中强调色欲清静,并在“房中补益”篇中对单纯房事的补益作用持明显的猜疑论点。在李鹏飞所辑录历代有关养生文献的《三元延寿参赞》中明朗地提出房事养生的主张,并醒目地作出了“欲不可早、欲不可纵、欲不可强、欲不可避”等告诫和论述;此外,还对“嗣育有方”和“妊娠禁忌”进行了总结和充实。无疑地,这些都抵制了元代纵欲的时尚,在总结前人成就的基础上,于某些方面对性学的进步不无推动作用。 
五、徘徊于明清近代 
在明初至清亡的五百多年间,由于宋代程朱理学的抬头和此时王阳明所倡心学“破心中之贼”禁锢性欲思想的影响,加之当时帝王统治者宣扬的是仁义道德,奉行的却多男淫女娼,承元代演揲之风纵欲无度。在这两个亟端矛盾倾扎的环境下,复加西学东渐,故使中医性学的发展处于徘徊阶段。其特点错综复杂地表现于在中下层社会大肆宣扬去情欲、远声色、三从四德、失节事大等理学、心学余毒,桎梏性学的应有发展;而在上层统治集团则荒淫恋色、纵欲无穷,导致不健康房中术的泛滥。在这两大特色的影响下,包括晚明时统治层的纵欲荒淫、社会风气的奢侈淫逸,进步思潮的摇旗呐喊三相扭结融合,致当时性文学(如言情、色情小说、青宫画册等)象《金瓶梅》、《肉蒲团》、《红楼梦》、《西厢记》等有的作为名著流传,有的视为禁书幽闭。总的说来,包括房中术在内的古代性学,此时更为社会所误解而被视为诲淫邪说遭到歧视和排斥。 
但明清时,由于学术思想活跃,祖国医学在前人开拓的基础上得到了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在内的较为全面的发展,这对性学也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在一定程度上的推动和发展。 
(一)明代:其代表作如: 
1.《景岳全书》:张景岳所著《妇人规》中,在“十机”篇内较系统地指出,夫妇合机的迟速、畏机的强弱、会机的远近、生机的盈虚、气机的劳逸、情机的怀抱、病机的二火、阁辟动机的成败、时机的童稚、失机的暗产等因素常影响房事的和谐、孕育的成败。《基祉》篇还重点论述了择偶与优生学的关系,但其标准只限于女方,却无对男方的要求。在对性生活的禁忌上。专题讲述了夫妇交合的时忌、场所、影响优生的饮食和妊娠须寡欲等方面的问题,虽不无某些类比臆测之词,但也不乏真知灼见之处。尤可一提的是对性治疗的贡献,他结合个人的实践经验,对男女不孕育的防治,作了较深入的发挥,指出女子调经种子,主在补阴(包括补命门气血和心脾之阴源);治男子不育主在治精,凡能影响精液的充盛或射泄的疾病(如精滑、精清、精冷、阳痿、梦遗、淋病、亡阴、阳强、阴病、阳衰、阴虚阳极等)都可导致不育。并提出许多治疗方药,对梦交、交接出血痛等病的治疗亦有独特见解。 
2.《养生四要》:万全著此书,从优生学和养生防病学方面论证了早婚之害,未成年男女婚配,过早耗伤阴液阴津,不仅影响发育成长,且易早衰夭折等问题;对房中采补和还精补脑之说表示怀疑;痛陈纵欲之害,确认房事有节是延龄广嗣的要则。 
3.《梅疮秘录》:由明代陈司成所撰的世界上第一部梅毒专著,明确指出,梅毒系通过两性不洁性交为主要传染途径。认为梅毒不仅可直接遗传传染,且能隔代相传。在治疗上,首先运用了汞、砷制剂,如生砒、轻粉、朱砂、水银、生生乳(砒制剂)等,开创了对梅毒治疗史中最早使用砷、汞制剂的先河。此外,明代医家陈实功著《外科正宗》,在“杨梅疮论”一篇中,对梅毒的病损、证候、诊断、治法、主方等都有较深刻的认识和见解。 
4.其它:如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特别指出了老人纵欲的危害性。赵献可的《寡欲论》告诫老年人要“急远房帏,绝嗜欲”以免房劳伤肾,损折寿命。袁黄在《摄生三要》中,把聚精列为摄生三要之首,主张“养生者务实其精”,并提出“实精之要,莫如经年独宿”,“聚精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较具体而全面地论述了固精的方法和措施。此外,一些性与养生,性与优生和性治疗经验反映在综合医著或一般养生书中的,还有《医方类聚》、《广嗣经要》、《古今医统大全》、《遵生八笺》、《勿药元诠》和《养病庸言》等。 
(二)清代:其主要性学代表作有 
1.《青囊秘诀》:清初名医傅青主著,其中对梅毒的有关诊治更为详尽,录有他自拟的方药不少于12种:有补虚泄毒的,有内消火毒的,补中有泄的,专治鼻毒的等方,且多有一定效验。他所撰的《傅青主男科》计25门,226篇,论述男科杂病,辨证重视脏腑,颇具一家之言。 
2.《双梅景暗丛书》:清末进士长沙叶德辉辑录,书中刊有《医心方》所出的 
《玉房秘诀》、《玉房指要》、《素女经》、《素女方》、《洞玄子》及唐代白行简的“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等失文,对古代房中术有其相应的整理和发掘之功。 
3.其它:如程仲龄的《医学心悟》,在“小便不通”篇中对淋证与癃闭、梦遗与滑精的鉴别;李中梓《医案必读》对赤白浊的区分;《外科证治全生集》对子痛与囊痛的辨别诊断;《临证指南医案》对精浊的病因证治论述;叶天士所倡温养八脉,调理奇经的治法、对精室和前阴病证治疗的指导意义等都具有相应的临床价值和一定特色。 
六、发扬于新建中国 
由清末至民国,因宋元明清的理学、心学遗毒阴魂未散,致富于我国传统特色的性学进展仍处于低潮,尚未发现有关专科方面的新作。仅唐容川的《血证论·男女异同》中,从气血水精的相互转化关系论述了两性的差异;在淋浊、遗精等病目中提出了男精的生成及与气、血、水间的关系。 
新中国诞生后,由于党的中医政策的制定和贯彻,中医各科学术得到了显著的发展,有关“性”的专科门诊、专科医院和专业会议相继创建和召开;有关“性”的著述,也不断出版发行。据不完全统计,自吴阶平主编的《性医学》出版前后,从1956~1995年,全国公开发行的性学专著已远超过百本大关,其中涉及中医性学的有《中医性医学》、《中医男科学》、《中医性诊治学》、《古代中医性学揭秘》、《中国传统性治疗学》、《房室养生学》、《男科证治指南》等,从病、因、证、治、临床与实验,理论与医案相结合等方面,对中医性学有了不少新的探索和发展。如1989年作为第一批《中医现代研究丛书》出版的《中医性医学》初步总结了我国古代性学的有关成就,并为房中术正名以利继续开拓前进。书中内容较广泛地涉及到具有我国特色的性解剖学、性生理学、性教育学、性心理学、性病理学、性临床学、性养生学、性发育学和性优生学、性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提示其已具备形成一门独立的新学科的扎实基础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所述富于中国特色的性卫生保健理论和措施,很多仍可供现代性学(包括性医学和性保健学)的借鉴和相互促进。 
继1994年中国性学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后,全国许多省市也先后成立了地区级性学会,国内、国际的性学或其分支的学术会议及有关的专刊和专著如雨后春笋,蔚为壮观。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需要,由于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性学的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的不断深入及开拓,我们深信此一既古老又新颖的性学科学必更将蒸蒸日上,前程似锦。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