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两性空间 > 性爱文化 > 两性教育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形成性身份因素两方面
piccc.com  
   个人对自身是男性或女性的认知、确信和态度。这种观念形成于童年早期,一 般在3岁时已经确立。性身份一旦确立之后,便很难改变。促进性身份形成的 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教养因素两方面。两性畸形提供的证据表明,不论这类 儿童遗传学方面的性别是男性(性染色体为XY)或女性(性染色体为XX),只 要父母把他当做男孩教养,便形成男性的性身份;如果把他当作女孩教养,便 形成女性的性身份。从而说明,生物因素只是在出生前胎儿期发挥其决定性别 的作用,教养因素对出生后的婴儿性身份的形成则具有更重要的影响。解释性 身份形成的机制有许多假说。性学习理论认为性身份始于儿童对相同性别的人 的行为的模仿和父母对儿童性别角色的表现予以语言和行为的强化。儿童通过 父母及周围环境的奖励和惩罚,塑造自己的性身份。外貌姣小的男孩从幼生长 在女性众多,缺乏男性的家庭中,或其父母经常给他女孩的衣着和玩具,语言 上又经常对孩子类似女性的外貌和行为予以赞赏。这类环境影响对3岁前孩子 性身份的建立将发生重要作用。精神分析的理论则认为性身份是在儿童的分离 和个体化阶段作为整个身份形成的一部分而发展起来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母亲与婴儿双边关系的质量。有的精神分析学家则认为精神创伤、挫折和内心 冲突,以及个人为了保证满足和安宁而解除这些内心冲突的努力促进了性身份 的形成,最后导致男性和女性特性的出现;童年时期的这一发展过程,称为恋 母(或恋父)情结及其解决。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