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120 |
|
写下这个题目时当然有过顾忌。 中国女孩小时候全没有性的概念,大人在她们面前是避免谈性的,即使成年人粗鲁玩笑不慎被她们听去,也会暗自脸红。有过一个这样的例子:一个女中学生有一天撞见父母做爱的情景,惊得发呆。这个女生认为母亲是受到伤害的,她恨父亲。从此总梦想长大后,变成仗剑天涯的侠女,将世上男人扫荡在地。 这个例子并非偶然。的确,孩童小时候都把父母看作是“无性人”,虽不愿意追问自己的出生之谜,却有隐约的羞耻感。 我在一个小镇里度过童年。幼小时,常去一个桔子树林,以求得到卫生院的孩子偷来分发的“白气球”。相反,乡野的男孩子似乎对性的“启蒙”普遍较早,读小学时,记得那些男生经常在与人口角或打架时,作出一种手势,显出很邪恶的表情,诅咒般地叫嚷。起初不解其意,问人,那些女同伴就轰地笑倒,这一笑,我便仿佛立即懂了,油然升起一种屈辱感,很害怕,对那个手势很恶心。就在惶惑中长大了。 到今天为止,已不知听多少婚姻中的女性说过这样的话:男人都不是好东西。这当然是在非常私下的场合里讲的。并非哪个男人真的背叛了她,或是她遭到了具体的伤害,说话的人年龄不一,有的是外婆级的,有的是母亲级的,有的是同龄人。有目不识丁的,有受过高深教育的。知识型的女性自然表达得含蓄,欲言又止:男人,这种动物,凶猛啊!甚至也灌输:不要太早结婚。言下之意是,婚姻必然会得出有关男人凶猛的结论。不过你若老不嫁人,她们还是要提醒你的:也不能太晚啦,结婚是一定要的。言下之意是女人须靠婚姻生活,不管如何,男人是有比没有好。就听出女人其实很无奈。 不禁有些迷惑:难道女人自身就不享受情欲,就不需要性爱?不是的,因为她们被动、被迫、习惯性地成为男人婚床上的附庸,并不能进人自己所梦寐的两性关系之最佳状态,女人只是被性所奴役,所以心犹不甘,所以发出抗拒的怨言来一一这是从《海特性学报告·女人卷》中所觉悟出来的。 美国学者莎丽·海特,是一个女权主义者,她的著作完成于70年代,目前才被翻译到中国来。而且,参与此书调查工作的全是女性,近8000名美国妇女回答了海特的问卷,参与者不分年龄、州县,无论职业爱好,以有别于男性视角的女性眼光,来倾谈性的感觉,这是尤其令女人感到兴奋的,像一场由女性发动的社会意义上的性革命。 作为女人,美国女人与中国女人没有太多不同,南非女人与中东女人也不见得差距太大,至少在性的问题上。 古希腊哲人柏拉图是崇尚精神恋爱的,然而他也承认,任何一种快乐都不如肉体的爱来得更伟大更强烈。人体的美,从汉白玉的罗马雕像上,小爱神丘比特与凡女普赛克的拥吻中,就能给人最惊心的摇撼。然而女性尤其是她的情欲,是不被人尊重与重视的。的确,情欲不等同于爱情,不过情欲能燃点爱烛,缺少情欲的爱是没有光芒的灯盏。男女在性爱上的平等,也一直被忽略。 有一句话很著名:男人通过爱来实现性,女人通过性来实现爱。在“实现”的过程中,从来是男权社会里的男人,给女人作各种性的规范,甚至一个女人如何才能获得性欲之满足,也是男人界定的,想当然的。 海特报告的调查结果显示,两性交合作为一种人类最为古老的性行为模式,并不令太多的女性所欣悦。因为男人除了做爱,并不流露温情,那种特定的爱抚给人不情愿的压抑感。女人需要迷幻的激情,要爱,而男人不需要,他们只需要女性的肉体,具体到一个子宫而已。女人希望在亲吻中找到安全感,获得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然而男人毫不理会,他们自始至终像一个巨大的生殖器官。 莎丽·海特“语录”这样说:一个女人在性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反映着她在其他领域中所处的地位。 我从一份资料中发现,海特的处境并不像翻译此书的简介所显示的,那样的绚烂,该著作在当时的美国亦是毁誉参半的,又因为她的另一些“轰动”的新著,而忍受了近20年舆论的喧哗,为保有生活的宁静,她在1989年迁居巴黎寻求“和平”———社会对一个发起“性革命”的女人并不见得宽容。 是的,女人仍处在被动的位置里,今天依旧。所以谈女人与性,很勉为其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