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疾病大全首页 > 男人 > 全身
新生儿败血症

概述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新生儿期病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及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感染。发病率约占活产婴的1-10%,出生体重越轻,发病率越高。

病因
    一、病原菌入血:病原菌:早发型国内以G-杆菌多见,尤其以大肠杆菌最常见。晚发型以G+球菌,特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占优势,可在新生儿室爆发流行。
  二、感染途径。
  1.宫内感染:母亲孕期有感染(如败血症等)时,细菌可经胎盘血行感染胎儿。
  2.产时感染:产程延长、难产、胎膜早破时,细菌可由产道上行进入羊膜腔,胎儿可因吸入或吞下污染的羊水而患肺炎、胃肠炎、中耳炎等,进一部发展成为败血症。也可因消毒不严、助产不当、复苏损伤等使细菌直接从皮肤、粘膜破损处进入血中。
  3.产后感染:最常见,细菌可从皮肤、粘膜、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等途径侵入血循环,脐部是细菌最易侵入的门户。

症状
  新生儿患病时大多无特异性症状,患败血症时亦缺乏“典型”表现,主要症状为少吃(或吸吮无力)、少哭(或哭声低微)、少动(或全身虚弱)、反应低下(或精神萎靡)、体温不升(或随外界温度波动)、体重不增或黄疸迅速加重等。上述症状并非同时出现,亦非一定全部出现。如出现以下较特殊表现时,常提示有败血症之可能。
  1.黄疸;可为败血症的唯一表现。黄疸迅速加重或退而复现无法解释时,均应怀疑本症。
  2. 肝脾肿大:尤其是无法解释的肝肿大。
  3.出血倾向:可有瘀点、瘀斑、甚至DIC。
  4.休克表现:面色苍白、皮肤出现大理石样花纹、脉细而速、肌张力低下、尿少尿闭等。

检查
  1.临床具有感染中毒表现。
  2.血培养2次或2-3份标本均有同一细菌,且与药物敏感试验一致。
  3.血培养1次阳性。
  4.从脑脊液、奖膜腔液、尿液或深部组织分离出同一细菌。
  5.白细胞杆状核细胞≥20%中性粒细胞总数,白细胞总数< 5000或出生3天后 > 20000。
  6.皮肤、粘膜或深部组织有化脓性感染。

治疗
  (一)病因治疗及病灶清除: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选用有杀菌作用的抗生素(见表2-4)。如G+菌选用青霉素类,产酶菌株选用新青霉素类或第一代头孢菌素、林可霉素等;G―菌选用氨苄青霉素、核糖霉素或第2、3代头孢菌素。在病菌不明确时可选用抗菌谱较宽的药物。重症感染可联合用药,但应注意由此引起的菌群紊乱及二重感染。为尽快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应采用静脉途径给药。疗程视血培养结果、疗效、有无并症而异,一般7-14天,有并发症者应治疗3周以上。局部有脐炎、皮肤化脓灶、口腔粘膜溃烂等应作相应处理,切断感染源。
  (二)免疫治疗:可直接补充新生儿血中的各种免疫因子及抗体,增强免疫功能,促进疾病恢复。方法包括多次小量输入新鲜全血或血浆,换血疗法,粒细胞输注,以及免疫球蛋白、免疫核糖核酸治疗等。
  (三)补充营养维持体液平衡:应保证热卡供应,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代谢紊乱。
  (四)对症治疗:采用物理方法使患儿保持正常体温。发绀时可吸氧。有循环障碍者应补充血容量并用血管活性药物。烦躁、惊厥可用镇静止惊药。有脑水肿时应用脱水剂。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收藏此文】【打印文章】【网上投稿关闭窗口
上一编:黑热病
下一编:坐骨神经痛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