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可在各种场合中进行,如病房、医院工疗车间、日间医院、家庭和工作单位等。按目前我国的现状,急性发病、病情严重者及大部分慢性精神病患者居住于各种精神病医院、精神病疗养院内,由于患者的病程多半迁延和往往不能痊愈,除了精神病症状外,在行为能力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与社会功能障碍或缺陷,加上社会上还遗留对精神病的偏见和歧视,因而出院回归社会比较困难,以致通常住院时间较长。同时.医院采用的管理方法大多属于看管式照护,患者的活动范围往往局限于病房,脱离家庭和社会生活,在这种封闭式监管下会形成社会剥夺,久而久之使长期住院者的人格衰退井易于产生继发性残疾。 因此,精神病院除了进行常现的诊治工作外,需要在医院内开展康复工作以尽可能促进患者康复,防止精神衰退。从现代精神病学和康复医学的发展来看,精神病院开展"医院康复"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当前,不少医院建立了康复管理机构,如设立专门性的精神康复中心、康复科、康复病房及有关的研究部门。在管理先进的医院中还有由精神病学家、精神科医生、精神科护士、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及作业疗法专业人员等组成的管理小组、因人而异地进行分类管理,由浅入深地开展康复工作。 (一)住院期间的社会生活 目前国内外都有不少精神病院实施了开放管理,逐渐扩大病人的自由度,以使其人身权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创造开放性的生活环境、为住院患者提供较宽容的活动空间,接近现实生活的设施以及有利于促进社会生活能力的条件。允许病人穿着自己的服装,让病人自己管理个人的日常物品,帮助他们重建自顾能力。根据病情不同阶段,实施不同的开放度,可在医院内开放性环境中或公共场所自由活动,可去医院小卖部购物.甚至可在规定时间内单独或集体到院外活动,周末可回家等。 在住院生活中,为病人制定有规律的作息时间与活动内容.每天为病人安排合理的工娱疗,如开展丰富多采的文体娱乐活动、音乐治疗、绘画、书法、手工劳作等技能训练,使患者置身于健康的活动之中,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减轻病态体验.改善患者与周围环境的接触。提高病人的交往能力。 精神障碍病人住院期间,应加强病人与家庭成员及社会的交往,通过较多的探望,增进家属与病人间的联系和情感交流,其本身就是心理治疗的内容之一。病人出院前可回家短期住一段时间,给病人和亲属提供相互了解和相互适应的机会。这种与亲属和社会生活保持密切联系并参加社会劳动,对慢性精神病人的社会康复十分重要。 (二)恢复期病人的康复措施 恢复期病人的康复训练是为重返社会作准备,因此所有精神病患者从医院内到医院外,均需按不同要求接受各种康复训练。当前我国常用的院内康复训练措施有:生活行为的技能训练、学习行为的技能训练及就业行为的技能训练等。 1、生活行为的技能训练 生活行为的各种技能训练就是训练患者逐步掌握其生活技能。就生活技能的水平而言,则有高低之分,较低者为基本维持"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而较高者乃是"文体娱乐活动"的能力以及"社会交往"的能力。 对于精神障碍者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应根据不同病情采取不同方法。对部分病期较长的慢性衰退患者,由于他们行为退缩、情感淡漠、活动减少、生活懒散、仪表不整、有的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则着重训练个人卫生、饮食、衣着等活动,甚至坚持每日数次手把手督促教育。据实践经验,除少数已达到严重衰退缺损者外,大多有效,但必须持之以恒,如一旦放松即可回复原状。对于其他未达到衰退程度的患者,由于急性期过后尚残留某些精神障碍。表现为被动、对事物不关注等。就应在各方面多加督促与引导。 为了能有效的矫正缺陷和传授新的技能,近年来也做了不少探索。如用代币制管理病房,当病人的行为符合要求时发给筹码,病人就可用他所得到的筹码,换取物品或做一些想做的事情,如定期到病房外面走走、打电话、周日回家或使用厨房等;不符合要求时则收回筹码,这样病人就可通过这种方式学习到适当的行为,对改善病人继发性精神残疾起一些促进作用。病人一旦建立了合适的行为,筹码就应逐渐收回,使行为成为对环境的一种自然反应。 对各类精神障碍者,均需实行社交娱乐方面的技能训练,即"娱乐疗法"。其目的在干培养社会活动能力、提高情绪和兴趣,促进身心健康。因此,这是贯?quot;康复"原则的一项重要措施和手段,也是综合性行为康复训练的组成部分。一般在开展过程中,应由专业人员担任组织和训练工作,娱乐活动应按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内容。除游乐与观赏活动外,可逐渐增加带有学习提高和竞技性质的娱乐内容,如唱歌、跳舞、绘画、书法、乐器演奏及各种体育竞赛等等,均可循序渐进地进行技能训练。 精神障碍病人的社会交往能力往往因脱离社会生活而削弱,尤其慢性患者可严重削弱以至丧失。目前对慢性精神病患者已重视社会交往技能的训练,从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开始,直至如何正确地作出积极寻求帮助和社交礼节等技能,以期改善患者对付应激情况的能力及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2、学习行为的技能训练 这项训练目的是为训练精神障碍者处理和应付各种实际问题的行为技能,这对于长期不能回归社会者尤为重要。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化知识教育和一般技能学习等,故又称为"教育疗法"。 在住院期间普遍地进行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如时事形势教育、卫生常识教育和科技知识教育等,以提高其常识水平及培养学习新知识和新事物的能力。学习内容可选用趣味性强、易于接受的题材,可采取上课或讨论等集体形式进行。还可设置各种培训课程,每日安排一二小时进行类似课堂教学的活动,授以简单的文化知识、绘画及劳作等。 经过医院康复阶段,大多数患者将回归社会。这些患者在回归前学习有关的技能,如清洗衣物、家庭布置、物品采购、烹饪技术、园艺操作等等,对改善其家庭职能、家庭关系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可起重要作用。 在以上技能训练中,应循循善诱、耐心教育、不厌其烦地示范,且直反复缓慢地进行,不宜操之过急以增加患者的应激。 3、就业行为的技能训练 各种功能障碍的康复都必须开展作业疗法,即实行劳动作业方面的技能训练,在精神医学的领域内,又简称?quot;作业疗法"、"工疗"等,是住院中一种重要的康复手段、这种训练是为了使精神障碍者也具有一定的工作就业的行为技能,为重新回归社区作好准备,尽可能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从生活、学习和工作就业三方面来看,就业行为训练更具有实际意义。现行的训练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种:简单作业训练、工艺制作训练及职业性劳动训练。 简单作业训练是目前医院内普遍进行的较简单的劳动作业训练,如粘贴信封、折叠纸盒等,形式比较单一,适合于大多数患者集体活动。尽管如此,具体安排时仍应根据病情特点,不同职业和文化水平特点,尽可能个体化地对各类患者进行粗略的分组训练。比如对文化水平高一些的人。可安排抄写或整理文件之类的工作。对于职业妇女和家庭主妇在工疗安排上就应有差别,因为后者的康复目标大多是管理家务。而那些抑郁症患者,由于他们存在自责自罪及情绪低落等精神症状,宜安排鼓励其信心的工疗品种,也可指派某些适当的劳动任务,以满足其要求补偿"罪孽"的欲望。至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因主要存在孤独、淡漠和脱离现实的倾向,可安排他们从事能提高兴趣的活动和工作。使之集中注意,以减少各种精神症状的干扰;并尽可能促使其增加与周围环境的接触,如逐步参加需要集体配合的操作工序等。 工艺制作活动又称"工艺疗法",系训练患者进行手工艺术性操作,如各种编织、工艺美术品制作、玩具和装饰品制造等。通常是较多艺术性及技能性的活动。参加对象则以病残程度较轻及有志于学习技艺者为主。由于工艺制作活动可激发创造力、增强才能。提高兴趣及稳定情绪等,往往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而使精神残疾者较主动地投入、敌对心理社会功能的康复起着颇为有利的影响。在训练中应配备有相当工艺水平的专业人员进行耐心细致的带教。 职业性劳动训练是为回归社区工作就业作好准备。这种劳动训练内容尽可能安排与回归后从事的职业相类同,但实际上往往不能达到而只能按具体条件选择相近似的工种或所谓的"替代性活动"。与此同时,还应重视培训患者胜任工作的其他行为技能,如调整与领导、同事间的人际关系及与就业有关的各种应付技能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