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求医问药 > 疾病大全 > 内科 > 心血管 > 心力衰竭
成肌细胞移植治疗心衰获成功
http://www.piccc.com ] 点击数: 【字体:
    已有实验研究证实,心肌内骨骼肌移植可改善心肌梗死后的心脏功能,法国Menasché等采用这一方法治疗了1例严重缺血性心功能衰竭病人,并取得成功。

    尽管内科学和外科学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心功能衰竭,尤其是缺血性心衰依然是常见的致死性疾病。缺血性心衰的病理生理有多种因素参与,但丧失心肌细胞是主要原因,因为成人心肌细胞不能再生。将肌源性细胞移植于损伤心肌是治疗心衰的希望。缺血性心衰动物模型研究证明,心肌内移植胚胎心肌细胞和自体骨骼肌成肌细胞有效。成肌细胞(或称骨骼肌卫星细胞)通常位于成熟肌纤维的基底膜上,处于静止状态。它的几个特性可被临床应用:自体来源,易于在体外扩增,只向肌纤维细胞分化,对缺血耐受力大。

    该患者为72岁男性,由于广泛下壁心梗及前外侧壁缺血导致顽固的心功能衰竭(NYHA III级)。超声心动图(UCG)检查表明,左室平均射血分数为21%±2%,广泛的后壁失运动及严重的前侧壁运动减弱。经给予小剂量多巴酚丁胺后,左室后壁依然显示缺乏运动,提示无存活心肌细胞存在。经给予小剂量及大剂量多巴酚丁胺后,前外侧壁显示双相反应(反映存活心肌和缺血)。冠脉造影显示左前降支近端闭塞,远端由侧支循环供血,对角支严重狭窄,右冠状动脉近端闭塞。这些都是前外侧壁行血运重建术的明确指征。由于患者严重心衰及左室后壁缺乏存活心肌细胞,研究者决定在进行旁路移植手术的同时在左室后壁试用肌细胞移植,来改善心脏功能。(Lancet 2001,357 ∶279)

    局麻下切开一个长约5厘米的切口,取股外侧肌肉组织一块,切碎,将肌细胞悬液置于肌细胞培养液中。通过反复传代培养使细胞总数增加,两周后细胞总数已达8×108个。其中,65%是成肌细胞。冠脉旁路移植术前预防性放置主动脉内气囊泵(IABP)。

    取大隐静脉和左侧内乳动脉作为移植血管,在心肺转流下心脏灌注停跳液,分别将其与对角支和左前降支吻合。将细胞混悬于5ml白蛋白液中,用特制的27G直角针头注射于左室后壁白色坏死瘢痕区及其周围组织中。主动脉夹闭时间为56分钟,其中注射时间用去了16分钟,注射部位没有出血。术后3天停药和机械支持,病人顺利恢复并于术后第8天出院。

    术后随访5个月,患者临床状况明显改善,心功能稳定于NYHA II级。药物治疗保持不变,24小时Holter记录未观察到明显心律失常。4次UCG检查(术后每月一次)显示左室射血分数为30%±1%,部分前后壁收缩功能改善。多普勒组织显像示出现经心肌的速度梯度,注射多巴酚丁胺后左室后壁收缩力增加。正电子断层成像(PET)检查显示,左室后壁明显摄取示踪剂,左室后壁/室间隔活性比值从术前的0.5%增加至0.7%,表明以前没有存活心肌的瘢痕区又出现了代谢活动。

    可能有人认为,上述改善是由血运重建术造成的,但UCG及PET检查结果均不支持这种看法。因为即使术后搭桥区侧支循环使灌注增加,也不能使术前不摄取示踪剂的区域恢复收缩功能。因此,Menasché等认为, 瘢痕区收缩功能的改善大概与移植的成肌细胞有关。

    Menasché等的研究证实,在人类梗死心肌进行自体成肌细胞移植是可行的。但还需在更多病人进行更长期的随访研究,彻底评估其安全性,才能进行对照研究。

    编后

    本篇所报告的研究成果曾被美国心脏病学会评为2000年科研十大进展中的第三项,足以表明其重要性及对缺血性心脏病晚期心衰的治疗可能产生的重要影响。

    肌细胞移植方面的实验大致分为三类:骨骼肌卫星细胞(成肌细胞)移植;骨髓间质干细胞或胚胎干细胞经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后移植;成肌细胞基因(Myo-D)植入,促使瘢痕区成纤维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或用促血管因子基因转染心肌促使心肌血管生长等基因治疗。

    2001年已渐近尾声,回顾这一年间,肌细胞移植研究的进展情况,有以下几个亮点:自体骨骼肌成肌细胞(SM)移植联合ACE抑制剂治疗对心脏的保护作用更大(Circulation 2001,104 ∶223);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染SM,再将转染后的SM植入心脏,对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有重要意义(Circulation 2001,104 ∶207);经冠状动脉进行SM移植,可望改善全心衰竭(例如扩张型心肌病)的心功能(Circulation 2001,104 ∶213)。尽管以上研究仅仅处于动物实验阶段,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攻克心力衰竭的日子已不再遥远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打印文章】【网上投稿关闭窗口
上一篇:拂晓时分是心力衰竭者的危险时刻
下一篇:TsEmIDEz治疗心衰比更有效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