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糖尿病的病程中,由于代谢障碍和血管病变等因素,可累及患者大脑,出现精神障碍。糖尿病引起的精神障碍属非器质性精神病,以躁郁症、转换性癔病、强迫性症状为多见,临床症状随着原发病的缓解而消除。2型糖尿病多隐袭发病,往往在发现前已有数年高血糖史。未经治疗病情迁延的患者,往往出现焦虑或忧郁、疲乏、对事物的兴趣减少、精神不振及感觉异常等,常易误诊为神经症或精神障碍。众所周知,情绪活动可能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如果人处于焦虑状态时,血中胰岛素水平会降低,久之会加速糖尿病发展。
老年糖尿病患者多缺乏“三多一少”典型症状,当出现轻微心理障碍时,易被人误认为更年期障碍或退休后心理调整欠缺。笔者在诊治及长期随访这类患者中发现:糖尿病引起的精神障碍进展缓慢,家属多说不出具体发病时间,病程一般在0.5~1年,呈渐进性;发病时单纯用抗精神失常药物效果不佳,常出现反复;当血糖得到良好控制后,病人精神症状很快改善,一般在1年之内即能恢复正常,体重也会增加,不仅能从事日常活动,还可继续参加工作。下面笔者介绍两个典型病例,以供同行参考。
病例之一,为66岁的女性退休工人,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情感淡漠、注意力不集中、呆坐不语、思维贫乏等精神症状,伴消瘦、乏力、行动迟缓、愉快感缺失、与社会隔绝;生活不能自理、严重失眠,呈渐进性发展。到精神专科医院就诊,认为符合CCMD-Ⅱ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诊断为安德列森阴性症状而收入院。经1个月的心理治疗及丙咪嗪、镇静安眠等药物治疗,病情有所好转出院。但不久上述症状复发,病情加重,再次入院。经全面检查发现:患者的血糖17.8 mmol/L、尿糖(3+),但尿酮体阴性;脑CT检查未见出血性和缺血性病灶,亦无明显脑萎缩及灰质下白质脑病。患者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给予控制饮食及口服格列吡嗪治疗,2周后血糖降至8.7 mmol/L,尿糖阴性,体重增加,精神症状好转。继续治疗4周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出院。随访2个月,其血糖控制良好,精神症状完全缓解。
病例之二,为60岁的男性教师,平素性格开朗,乐于助人。半年前,患者在一家医院被诊断为冠心病、心房纤颤后出现情绪低落、语言减少、运动迟缓,常自责有罪并有强迫性症状,整日闭户不见他人,严重失眠。家属按更年期综合征予口服多种药物,1个月后病情仍不见好转,后因咳嗽到医院就诊,以肺部感染入院。查体:体温38.4℃,血压180/100mmHg;右胁闻及湿啰音,胸部X线片示右肺小片状阴影;血白细胞明显增高,血糖19.2mmol/L,尿糖(3+);心电图示心动过缓伴阵发性心房纤颤。给予患者抗生素、胰岛素及对症治疗,1周后查血糖10.6mmol/L、尿糖基本消失、血压150/90mmHg、肺部感染得到控制,改为口服降糖药物。治疗1个月后,患者血糖稳定在6~8mmol/L,精神症状明显好转。半年后随访,患者精神完全恢复正常。
以精神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糖尿病在临床虽易误诊,但经仔细询问病史和检查还是能及时发现的,不应忽视。此外,为这类患者检查诊断时,应排除严重肺部感染所致的脑缺氧及其他缺氧性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