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求医问药 > 疾病大全 > 内科 > 糖尿病 > 并发症与合并症
糖尿病足的临床表现和预兆
http://www.piccc.com ] 点击数: 【字体:
    糖尿病足的临床表现和预兆

    1、症状体征:多发于50岁以后,60-70岁多常见。多见于肥胖或成年型而病程长的糖尿病病人,平均约10年。部位多见下肢,上肢少见。单侧发病多见80%,双侧同时发生少见20%。坏疽可突然发生,疼痛剧烈,多数患者坏疽的发生是缓慢的,有严重的神经损害,疼痛可轻可重,局部轻度损伤,发生皮肤局限性小水泡。以后皮下组织变成暗红色或黑色,严重四肢手足发生溃烂坏死,干枯变黑,化脓感染等。

    (1)症状:1间歇性跛行,为下肢的早期表现,下肢缺血使肌肉供血不足,行走一段距离后下肢乏力,劳累及麻木。重者有小腿腓肠肌疼痛,停止行走或休息后可使症状缓解。年老者如发生间歇性跛行时高度怀疑由动脉阻塞引起的下肢缺血。2休息痛,是病变的中期表现,当病变发展,下肢缺血加重,不行走也发生疼痛,称为静息痛。这种疼痛大多局限在趾或足远端,夜间尤甚,卧位时疼痛加剧,下肢垂下可有缓解,夜间静息痛或休息痛。因睡眠时心输出量最少,下肢灌注注血量也减少,故疼痛常在夜间加重。3肢端溃疡坏疽,有三种类型:Ⅰ、湿性坏疽:肢端体表局部组织皮肤糜烂,形成浅溃疡,深入肌层,甚至烂断肌腱,破坏故质,大量组织坏死,形成大脓腔,排出较多的分泌物。常见的肢端水肿,为糖尿病肢端坏疽。Ⅱ干性坏疽,受累肢端末端缺血导致感觉迟钝或消失,局部皮肤呈现暗褐色,出现缺血性坏死,皮肤肌腱干枯、变黑,发展到一定阶段自行脱落,无分泌物,无水肿。约占糖尿病肢端坏疽的5.9%-7.5%。病理基础为中小动脉闭塞导致血流缓慢或中断。Ⅲ混合性坏疽,既有肢端的缺血干性坏死,又有足背底小腿部的湿性坏疽,约占18.1%-20%。微循环障碍和小动脉阻塞同时并存,静脉阻塞及感染严重。

    (2)体征:1小动脉阻塞和微循环障碍,足背及胫后动脉波动减弱或消失,干性坏疽动脉阻塞多为搏动消失,湿性坏疽以微循环障碍为主,局部皮肤营养不良,毛发脱落,皮温降低,色泽异常,足抬高苍白,下垂说红紫。2神经营养障碍体征,皮肤干燥,角化,变脆,裂隙,痛觉消失,植物神经出汗减少,皮肤干燥裂痕,感觉神经减弱或消失,容易受到外伤感染,形成神经性损害顽固性溃疡。

    2、实验室检查:

    (1)肢体血流图,对糖尿病坏疽的下肢做肢体血流量检测,供血量明显减少,下降约50%以上。

    (2)甲皱微循环:所有糖尿病病人肢端坏疽的病人经甲皱微循环观察可见典型的微循环障碍,包括管袢模糊不清,管袢条数减少,血管断线呈现团块状,见出血斑等。

    (3)超声多普勒:糖尿病性肢端坏疽存在微血管外,常有小动脉硬化和阻塞。用此对患者胫后动脉,足背动脉,股动脉和帼动脉检测,血管搏动时间明显延长,前者提示血管退行性导致的血管弹性降低,血管紧张度增加,说明动脉血管的变化,流量减少。

    (4)足背静脉血分析:可见静脉血氧分压明显升高,组织缺氧减少,末梢组织处于慢性缺氧状态,糖尿病并发症微循环障碍动脉与微静脉之间存在短路导致。

    3、诊断要点:

    对于糖尿病肢端坏疽临床诊断并不难,一般常发病年龄,糖尿病使,糖尿病的治疗经过,肢端坏疽症状,肢体血流图,超声多普勒等实验室检查,进行分型。结合血糖检查,血管学检查,一般鉴别并不难。

    糖尿病肢端坏疽属中医“消渴病”、“脉痹”、“脱疽”等范畴。中医治疗本病历史悠久,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机主要是消渴日久,气阴两虚,经脉瘀阻,血行不畅,肢端失养,加之湿热下注,热毒血瘀,而成脉痹、脱疽。现代元素医学研究发现,糖尿病人体内存在有锌元素的异常缺乏,缺锌后伤口愈合能力缓慢,容易引起感染和组织液化,是糖尿病实行溃烂的主要原因。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补锌疗法可明显加快创口的愈合。因而我们治疗上采用补气养阴,清热利湿,解毒活血等方法,辨证治疗,系列中药方剂《糖愈方》配合元素制剂消渴特降糖加补锌疗法收到显著的疗效,一般30天内明显见效,90日内基本治愈。不但创口可愈合,体质体况均有明显好转,显示了极大优势,尤其是得下肢湿性溃疡疗效独特,平均在30日内均可愈合,受到当今医学界极大关注。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打印文章】【网上投稿关闭窗口
上一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目前世界上四大致盲因素之一
下一篇:积极降压可减少糖尿病伴PAD病人心血管事件危险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