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血液科方美云教授主持的“急性白血病端粒酶表达及端粒、p53、bcl-2、P170对其活性调节的实验研究”日前结题,研究者认为,在白血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有很多调节基因和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在不同阶段起不同作用;抑制端粒酶的活性有可能成为急性白血病治疗的新靶点。
该项研究应用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实验方法,探讨端粒酶活性、长度及多种基因和基因产物与白血病细胞生物学特性和耐药的相关因素。血液细胞中的端粒和端粒酶是近年来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有研究已证实端粒酶活性升高是细胞癌变的分子标志。
方美云教授等为了阐述端粒酶活性在急性白血病发病中的作用及其调节因素,探讨急性白血病治疗的新靶点,对14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了端粒酶表达及端粒、p53、bc1-2、P170对其活性调节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端粒酶活性初治者比例显著高于完全缓解和正常对照组(P<0.05),端粒酶长度初治者(6.03±2.28kb)短于对照组(10.59±0.75kb,P<0.05)。突变性p53出现频率随着病情恶化而升高,复发组为59.1%、初治组为30%、完全缓解组为17.4%。抗凋亡基因bc1-2在白血病中高表达。肿瘤治疗过程耐药机制P170与白血病治疗密切相关。P170的高表达与临床预后有显著的相关性,复发组患者P170表达显著高于初治组和完全缓解组。
研究认为,急性白血病患者细胞端粒酶活性明显升高,提示端粒酶激活是急性白血病的发病机制之一,其活性高低与病期密切相关;初治组急性白血病患者端粒明显缩短,提示端粒缩短可能是端粒酶活性上调的主要原因之一;突变型p53蛋白在急性白血病中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认为p53有致白血病作用,表明尚有其他的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参与急性白血病的发病;多耐药基因产物P170表达的高低与临床化疗效果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疾病进展和预后的敏感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