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认知功能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例如,消极情绪会影响记忆,记忆减退又会加重焦虑。而认知本身就是心理健康内涵之一,普及认知知识,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认知功能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反映客观世界的各种心理功能,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言语等,彼此都有联系。成年后,机体随增龄而发生生理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心理功能也随之变化,这就是老化,它具有一定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常听到一些中老年朋友说:“我可真老了,怎么连这点小事都记不住。”研究发现,记忆衰退有两种情况。
(1)正常年老化:这属于生理性变化,一般减退较慢、较晚、较轻,70岁后才明显减退。但不同性质和难度的记忆作业,减退情况有所不同。老年记忆有四大特点:初级记忆好于次级记忆,再认好于回忆,意义识记好于机械识记,日常生活记忆好于实验室记忆。总的来说,记忆保持较好的方面可弥补保持较差的方面,使老年人记忆基本正常。
(2)病理性老化:因老化过程中伴有疾病而引起,属于异常变化,它往往是某些疾病较早出现的临床症状,如:老年性痴呆,它表现为严重的记忆障碍,危害极大。
再说老年人的智力,也分两种情况。
(1)正常年老化:成人智力的不同方面随增龄而减退的情况随作业性质而异。其中“晶态智力”(主要是后天获得的,与知识、经验的积累有关)保持较好,例如:知识、词汇和理解力等,成年后并不减退,有的甚至还有提高,70岁后才缓慢减退。“液态智力”(主要与神经系统的生理结构和功能有关)减退较早、较快,例如:知觉整合能力、思维敏捷度和反应速度等,40岁已开始减退,60岁后明显减退。总的来说,晶态智力可弥补液态智力,使老年智力基本保持正常。
(2)病理性老化:也是老化过程中伴随疾病而引起的。
认知功能老化出现有早晚,速度有快慢,程度有轻重,有的甚至向相反方向发展,个体差异明显。这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受教育年限、职业、身心健康状况、认知策略,以及非认知因素,如个性、情绪、态度、动机等。
那么面对因老因病所致的认知功能衰退,是不是就无法控制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科学研究表明:认识功能具有可塑性并且还可储备能量。认知功能可塑性是指通过干预(如:策略训练)而得以改善的特性;储备能量是指训练后,认知功能提高的那部分“潜能”。科学家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研究出归类复述法、组合法、制造联系法和位置法等方法,训练认知功能退化的老人,结果表明,这些方法可提高老年人词语记忆,使他们达到或超过未经训练的青年人水平。
科学研究还发现,非认知因素对老年认知功能也有影响。非认知因素是指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但对认知过程起作用的心理因素,且两者关系密切。其中个性特征与认知功能的关系,在各年龄组有所不同,这可能与老化过程中神经系统功能的变化有关。如焦虑情绪对老年情节记忆有干扰作用,它可能是情节记忆年老化过程中产生个体差异的原因之一;老化态度对记忆作业有明显影响,采用“直接思维”法可有效地使老化态度变为积极或消极态度,从而提高或降低记忆成绩。
了解老年认知规律,老年心理健康就可归纳为五条标准:性格健全,开朗乐观;情绪稳定,善于调适;社会适应良好,能应对各种事件;人际关系和谐;有一定交往能力和认知功能基本正常。 最近,作者课题组编制了“老年心理健康”评估方法问卷,可用于调查研究。
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随增龄而下降,主要在于高龄老人有明显下降;而年轻老年人(6074岁)保持尚好。这与同期进行的记忆和思维两项实验结果相吻合,表明高龄老人心智功能已明显减退,需给予更多照料和精神慰藉。在相关因素分析中还可见,心理健康状况有随文化程度的提高而改善的趋势。此外,与健康状况,健康自评和性别等也有关系。
现在,老年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衰老与疾病一般来说,老年人患病率增高,但是,老≠衰≠病,要以新的观念来认识生老病死规律。离退休心理反应和适应正确认识退休含意,尽快适应角色变化,重新安排人生,继续参与社会,排除孤独、抑郁、失落等负性情绪。婚姻与家庭夫妻恩爱、家庭和睦是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家庭要关注老年人,不但给予生活照料,还要重视精神慰藉,尤其对高龄老人。活动与交往老年人应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即使高龄老人,也要与人多交往,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