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求医问药 > 保健 > 儿童
孩子为何与家长对着干
http://www.piccc.com ] 点击数: 【字体:
    孩子从出生到两岁以前,还是很乖很听话的。虽然他们还不大会说话,但大人的话,还是能听得懂的,大人的意图他们也是能心领神会的。大人让他们做什么,他们乖乖地做什么,让他们怎么做,他们就按照大人的意图不走样地怎么做。孩子做得挺开心,大人再一夸奖,还美滋滋的呢!大人看了也很高兴,真是无穷的天伦之乐!

    但“好景不长”,当孩子长到两岁左右,情况发生了变化,“主意”渐渐多了起来,遇事要自作主张,不大听大人的话了。有时甚至好像故意跟大人“对着干”。你给他玩这个玩具,他会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似地说“不要”、“不要”,他偏要玩那个玩具;你要喂他吃饭,他偏要自己吃,弄得身上地上一塌糊涂;可有时你要他自己吃饭,他却非要你喂他吃;地上没有水的路他不走,他偏走那有水的路,眼睛还边看着妈妈……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其实,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孩子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不同的年龄阶段必然会有不同的心理特征。两岁左右的时候出现的上述现象,就是这个年龄段特殊的心理特征。

    孩子从出生到成熟这十几年间,要经历两次“断乳”,第一次“断乳”是在一岁半左右,从此不再以母乳为营养,可以称作“生理的断乳”;第二次是在十四五岁左右,是要摆脱大人的束缚,可以称作“心理的断乳”。由此便逐步走向独立和成熟。

    孩子到一岁半的时候,彻底“断乳”,他们开始自己进食,这就意味着孩子要逐步摆脱对母亲的依赖。由于活动能力增强、活动空间的扩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也在逐步增强,从完全依赖和依恋父母,变为在对父母的依赖、依恋和摆脱、独立之间摇摆不定,并且逐渐向摆脱、独立靠拢。再加上孩子具有好奇心强、喜欢尝试、爱表现自己、希望引起大人的注意等心理特征,他们常常故意做一些大人不大赞成的事。大人要是不干预,他做一会儿,觉得没有什么意思,也就有可能自动放弃不做了;要是大人进行干预,他就有可能非做不可。此时,孩子往往以反抗的形式,来表达自我意识和独立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生的第一反抗期”。由于孩子的个性不同,有的孩子反抗性激烈一些,有的则缓和一些。但在这个年龄阶段,都要有这种表现,这是孩子迈出的摆脱母亲的第一步,是成长发育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所以说,这种现象是正常的。

    孩子的这种表现,不仅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必然现象,对孩子的成长发展也是有好处的,它有利于发展孩子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和自信心。家长应当正确认识,正确对待,不能一遇到这种情况就“发火”,甚至动手打孩子。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就训斥、打骂,不仅会伤害孩子的心灵,也会有意无意地阻碍孩子身心的正常发育。

    孩子跟家长“对着干”,有时候是为了表现自己的能力,有时是为了摆脱大人的束缚,有时候是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也有时候是为了把家长也“拉进”自己的活动之中。遇到这种情况,家长惊慌失措,生气发火,粗暴地训斥,不仅不会起到预期的作用,获得预期的效果,很有可能会促使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新奇有趣,越发激起他们再试一试的好奇心。因此,家长要有个心理准备,免得措手不及。遇到孩子跟大人“对着干”的情况要平静、冷静,不要惊慌失措,更不要大发雷霆,要采取示范、讲道理或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耐心地因势利导,孩子想做的事,若是合情合理的话,家长要帮助孩子做,指导他们做,这不仅可以提高孩子做事的能力,也会在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打印文章】【网上投稿关闭窗口
上一篇:手术治疗婴儿先天性心脏病获突破
下一篇:小儿发烧护理有方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