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人称睡眠为“寐”。后来因为有人喜欢坐着寐,有人喜欢躺着寐,于是把坐着寐的称“睡”,躺着寐的称“眠”。事实上我们现在仍有许多人在开大会时打瞌睡,坐公共车时打瞌睡,听老师讲课不生动也打瞌睡……一天到晚“睡”的时间也不算少。但似乎最好的休息方式仍是“眠”。刚出生的婴儿一昼夜可眠上20小时,幼儿渐渐减为10多小时,小学生大约需9小时,中学生8小时,大学生适当少个半小时也没问题。人到中年,晚上能眠上6小时也足够了,老年人实际能安眠4—5小时就属正常。老年人嗜眠,每天要眠10来小时,或者失眠,一个晚上只能眠上1—2小时都属不正常。眠得太多,不利健康,建议多外出走动走动;眠得太少,不利健康,仍建议白天多多活动。现在许多老年人晚上难入眠就常吃安眠药,是下下策!先是1粒2粒,以后增加到3—4粒……又不行怎么办?再增加就要真正的“长眠”了!
记得乡下老农有句俗话:“要好吃——饿!要好目困———做!”老年人晚上难入眠,不妨在白天尽量做点事,多多活动,晚上也许可美美地睡一觉。另外,睡觉时“一个头要冷,两只脚要热!”头不要蒙在被里,不要蹩在墙角里,要能吸到新鲜空气,但又不要吹到穿堂风。至于脚,在睡觉前一定要用热水泡一会。睡觉时在脚所在处要焐得暖和些。这样“头冷脚热”的状态下“入眠”,不大会使血压升高,可以眠得深些、香些!
从科学测试可知睡眠机制有“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之分,睡眠时呼吸缓慢,肌张力下降,心率缓慢,脑电图有各种变化……于是有不少人想从这方面去研究如何睡眠才有好效果!这种科研是很有价值的,但恕我泼点冷水:理论上有很大价值,实际上解决不了什么问题,至少在目前脑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不解决实际问题。因为一个人在白天做什么事,想什么问题,实在复杂得难以形容,神经衰弱的原因有千万种,谁也难料今晚睡眠会是怎么样情景!
还是土法上马,除了自我心理调节之外,适当注意劳与逸的比例。睡眠时的床位要适当,眠床太软不行,太硬不行,传统的棕绷最好。睡眠盖的被子用全棉为好,室内温度以22℃最佳。睡眠时的姿势以侧卧为佳。“卧如弓”是指睡着时的姿势,如醒了还得手脚舒展一下才好。
最后还得提醒一下:刚吃饱不能闭目而卧,应开着眼。古代医书上说:“眼眶属脾,眼开眶动,脾应之而动”“动所以化食也。按脾与胃,同位中州,而膜联胃左,故脉居右而气常行于左。如食后必欲卧,宜右侧以舒脾之气”。还有睡眠前争取小便一次,不要让小便留在尿道里,时间长了,容易结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