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阪世乒赛曲终人散,很多人还在为中国运动员在比赛中落后,或者是打到20平,或是对方已经先到20分的情况下在打关键球时的胜率要高于其他选手,最终反败为胜称赞叫绝的时候,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心理教研室主任梁承谋教授认为,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
梁承谋教授说,运动员的心理要求不同于一般人,除了要求不能有神经症、强迫症等明显的心理问题,还要求运动员注意力要非常集中,在大赛中不能走神,此外,运动员还要具有非常强的求胜心理和克服一切困难的心理。梁教授认为,具备了这些,只能做一名普通运动员,要想成为优秀的运动员还要靠自己的调节和培养。
梁承谋教授讲,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参加体育锻炼,是培养健全心理的有效方法。
心理学家认为,选择足球、篮球、排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集体项目可以帮助孤独、怪僻,不大合群,不习惯与同伴交往的人逐步适应与同伴的交往,并热爱集体。
参加游泳、溜冰、滑雪、拳击、摔跤、单双杠、跳马、平衡木等项目,要求腼腆、胆怯,容易脸红,怕难为情的人不断地克服害怕、摔倒、跌痛等各种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
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拳击、摩托、跨栏、跳高、跳远、击剑等体育活动,在这些项目面前,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的人任何犹豫、徘徊都将延误良机,遭到失败。
参加下棋、打太极拳、慢跑、长距离的步行及游泳和骑自行车、射击等缓慢、持久的项目,能帮助遇事易急躁、感情易冲动的人调节神经活动、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参加公开的激烈的体育比赛,特别是足、篮、排球等项目,可以使遇事过分紧张,容易发挥失常(如考试)的人在场上形势多变,比赛紧张激烈,只有冷静沉着地对付,才能取得优势。“久经沙场”,遇事就不会过分的紧张。
选择一些难度较大、动作较复杂的技巧性活动,如跳水、体操、马拉松、艺术体操等体育项目,也可找一些实力超过自己的对手下棋、打乒乓球或羽毛球等,不断提醒自负、逞强的人“山外有山”。
心理学家还认为,进行体育锻炼,并不是一般的运动训练和娱乐游戏,必须要根据自身的心理情况来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