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求医问药 > 保健 > 生活保健 > 上班保健
信息焦虑绑架都市白领
http://www.piccc.com ] 点击数: 【字体:

   “每天都会有电视、电脑、电话、报纸等制造的各种信息向我倾泻而来,这些信息织成一张牢不可破的网,将我温柔地‘绑架’了,我经常感到头晕、胸闷、焦躁,既想突出重围,又心甘情愿地束手就擒。因为离开它们,我就离开了生存的土壤。”昨天,一家网络公司的编辑这样对记者说。

  他们被信息温柔“绑架”

  小刘是一家报社的记者,他说,虽然自己刚刚做了三年的新闻记者,但已经被疯狂的信息折磨得死去活来。每天上午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在机器启动的当儿匆匆刷牙洗脸。然后,就是坐在电脑前浏览新闻,收发邮件之类的。一只手握鼠标,另一只手便胡乱地拿点饼干之类的东西往嘴里填,也不知是什么滋味,只要填饱肚子就行。然后就是出去采访,路上还要买几份报刊,一般是站在车上摇摇晃晃地看,希望从中获得更多的新闻线索。每天回来很晚,回到家的时候,书包里是满满的报纸,脑子里是各种各样的信息,乱成一团。但又不得不耐下心来把它们整理一遍,以便把有用的信息过滤出来。有时候,真想狂吐一番,把那些垃圾信息吐出来。有时会感觉头晕、胸闷、急躁。

  网站编辑“青山依旧在”每天的任务主要是浏览大量网页,经筛选后贴到自己的网上,同时组织网民就各种话题进行讨论。“从早到晚在网上漫游,边打开各个页面,边回复大量的网友信件,通常是不同的话题的交流。表面上看是在搜索内容,其实大部分时间处于一种无目的性、被动性、强迫性的获取信息状态,从一个网站到另一个网站,不断地点击链接。边复制或制造各种内容,边思索到底有谁需要它们。她说她的大脑由于被各种信息塞得太满,而经常有空荡荡的感觉。有时候也想改变这种状况,甚至发狠第二天不去公司了。可第二天醒来的时候,还是继续同样的工作,根本停不下来,一旦停下来就不知怎么办。

  李先生是个心理医生,本来是帮别人解决心理问题的,可他认为自己也是饱受各种信息折磨的人。他说,越来越多的人在自己心理出现问题的时候去找心理医生,作为心理医生,最本职的工作是倾听病人的诉说。于是患者便将不同的信息垃圾倾泻到李先生的大脑中。他自嘲说,他的大脑成了一个镶着花边的垃圾筒。他不但要听,还要从患者的倾诉当中找到病因,并做出诊断,拿出最佳的治疗方案。下班回家,只想睡觉。有时妻子哪怕说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他,他也会对妻子说,明天再告诉我吧,大脑实在装不下任何东西,需要睡一觉将旧东西排出去。

  休克疗法”无法缓解焦虑症

  “青山依旧在”说,他对信息的依赖像是瘾君子对毒品的依赖。如果一天不上网、不看电视和报纸,心就发慌,转来转去的,不知该干什么好。有一次,她跟姐姐说自己经常感到胸闷、急躁,动不动跟人发脾气,连男朋友都被自己的脾气吓跑了。去医院检查又查不出什么毛病来,医生只是说压力太大,要注意调整。于是,姐姐便让她请10天假,回农村老家休息。这10天,她连电视也不看,手机关了。“青山依旧在”把这种方式称作“休克疗法”。

  她以为通过这种方法,能把自己的状态调整过来。可是一回到工作状态,一切烦躁、不安又都复原了。而且压力和信息同时累积,等着她迅速消化。

  记者小刘由于想用“休克疗法”治疗自己的信息焦虑症,可两天没上网、没看报纸电视,却漏掉了一条重要新闻,被扣掉几百元工资不说,还要受到严厉批评。他说再这样下去,工作就保不住了。他只能一头扎进没完没了的信息当中,浏览量比以前更大了,电话打得更勤了,生怕有“漏网之鱼”。

  信息焦虑症成为时尚病

  医学博士李光辉认为,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焦虑症成为时尚病。每天都诞生接近天文数字的新讯息,而人脑的“存贮仓库”有限,还没有腾挪出足够“空间”接纳如此大量的信息,但许多市民为了在工作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强迫自己更新知识信息储备。“信息焦虑综合征”患者大多学历高,工作压力很大,一些人形容自己是在“风口浪尖”上过活,他们认为自己必须随时更新最新信息,加以消化利用。

  李博士认为,所谓“信息焦虑症”,主要是大脑皮层活动的抑制性反应,是由于大脑对过多信息输入的一种承受力和适应性降低的表现。人体对外界信息的输入,需要大脑高级中枢去综合、分析和判断,并进行一番信息加工。人如果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繁杂信息后,来不及分解消化,超出机体的承受力,由此便会造成一系列的自我强迫和紧张,这非常接近精神病学中的焦虑症状,因此被一些人称为“信息焦虑症”。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城市人口中大约有4.1%至6.6%的人会得焦虑症。从职业来讲,记者、广告员、网络从业人员等长时间从事心理处于紧张工作状态的人是“信息焦虑症”的高发人群。

  李博士指出,一些被人们称为“网络综合征”、“手机强迫症”等时代感很强的精神疾病,实际上都是过量信息作用于人的一种焦虑心理反应,社会的和个人的综合原因,促使这些“现代病”的出现。由于其表现与精神病学上的焦虑症状相似,所以,目前对这类“现代病”的确诊和医治也以传统的医治焦虑症方法为主,医学界关于网络精神疾患的研究和医治尚未形成体系和规模。除身体机能发生不适的病人需要药物治疗外,更多的是以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为主。

  身心需要定期保养
   
  网络公司的马小姐与网络打了8年的交道了,身心一直很健康。他认为所谓的“休克疗法”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而且可能会加重病情。因为大量的信息不会因为你的”休克”而停止,信息资源对于现在的许多工作来说,其重要性相当于空气和水之于人一样。如果想摆脱大量信息对人的折磨,还得靠自己调整。马小姐说,对个人来说,一方面充分理解、消化新的知识和信息,并进行归纳与分类,加以记忆;另一方面,要注意紧张与松弛的交替,不要使大脑过于疲劳。这样,对于防止及改善信息焦虑症有很大的帮助。

  医生建议,每天尝试让自己有一小段信息空白的时间,好好沉静一下,或者发呆,或者澄清一下杂乱的思路,而每周也该有数小时的空白时间让大脑不去工作,每月、每年都该休个假,此时“休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就是最高的原则,身心是需要定期保养的。

  白领上班族小心信息焦虑症外企白领罗先生近日外出休假,手机却不慎摔坏了,他两眼一黑:客户找不到自己误了生意怎么办?老板联络不到他发火怎么办?女朋友怀疑他做坏事怎么办?

  ……越想越急,只好挨个给客户打电话,一回宾馆就查电话记录,直到回单位买了新手机,才呼地一口气神魂归位。

  大假将至,就在短消息、网络邮件泛滥成灾时,一家医院医学心理科的周教授向记者举了这个例子,提醒“信息高消费”的人们:警惕“信息焦虑症”成新型节日病。

  周教授解释说,所谓信息焦虑症,是由于人们吸收过多信息、给大脑造成负担形成的。

  人如果在短时间内接受过多繁杂信息,大脑中枢来不及分解消化,便会造成一系列的自我强迫和紧张,被称为“信息焦虑症”。

  以前焦虑症大都是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引起的,如家庭、情感、人际交往等,像这样因信息过量引发的焦虑症近两年则逐渐增多,从事计算机、商务、IT等行业的白领人群尤其高发;这是社会的高度信息化和竞争压力加剧的结果。节日期间,由于人际交流和信息娱乐增多,“网络综合征”、“手机强迫症”等信息焦虑症更易出现。周教授提醒人们不要无节制地摄取信息,而应加以选择,尤其是年节期间对信息要适度消费。

  27岁的珉迪在外企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平均每天要接听近百个电话。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她有了一种自虐倾向,好像每天要让自己忙得焦头烂额才对得起自己似的,即使休息日也要随时把手机抓到手里,生怕一有闪失,就漏掉了一个信息,被别人甩在了后面。

  她经常感到心力交瘁,甚至对手机来电铃音也感到恐惧,一着急就摔手机。结果,她的3部手机个个被搞得面目全非。经过诊断,珉迪发现自己患有轻度的“信息焦虑症”,原因在于她的所有空间被各种信息充斥。在医生的建议下,她把手机铃音的节拍由快调慢,又外出休假一段时间,精神状态明显好转。小常识焦虑症的诊断标准对于焦虑症的诊断标准是:在过去6个月中的大多数时间里,对某些事件和活动(比如工作进度、学业成绩)过度担心,并且发现自己难以控制这种担心。焦虑和担心与下面六个症状中的至少三个(或更多)相联系。

  1.坐立不安或者感到心悬在半空中;2.易激怒;3.难以集中注意力,心思一片空白;4.容易疲劳;5.肌肉紧张;6.睡眠问题(入睡困难、睡眠不稳或不踏实)。

  另外,这种焦虑和担心不是由于被细菌感染(强迫症)、惊恐发作(惊恐症)、当众出丑(社交恐怖症)、长胖(神经性厌食症)、严重疾病(疑病症)等等引起。焦虑、担心和躯体症状给个体的社交、工作和其他方面造成了有临床显著意义的困难。

  上述症状不是由于药物的生理作用(例如,服药,吸毒,酗酒)或者躯体疾病所引起(例如,甲状腺分泌降低),也不仅仅是发生在情绪障碍、精神病性障碍、或普遍发展障碍之中。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打印文章】【网上投稿关闭窗口
上一篇:人体的疲劳源自大脑而非肌肉
下一篇:“夜猫子”保养有道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