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患者在我国呈白领化、女性化和低龄化趋势
中国:1600万精神疾病患者,散布于13亿人口之中的这个数字正在增多,我们每一个人随时可能使自己由分母变成分子。更为严峻的事实是:病患者的白领化、女性化和低龄化的特点开始显现,这个苗头的后果是让人担忧的。
25%城市人有心理障碍
白领危机:虽然目前没有官方的统计数字表明白领中的精神障碍者所占比例,但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商人、成名文艺工作者,三资企业高级职员,机关公务员等出现在各种心理咨询门诊却是事实。北京市心理卫生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据专家估算,城市中有25%的人存在显性或隐性心理障碍。“其中一半人又是占社会少数的白领阶层。”北京同仁医院心理咨询科的一位大夫分析。在强大的压力下,白领对事业的期望高于一般人,对情感问题的协调解决又会受到种种制约,这些问题的困扰会使他们很难抵御精神疾患的偷袭。值得庆幸的是,白领在精神卫生方面的意识高于其他人,在很多心理咨询门诊,白领咨询者的比例将近半数。
女性感情丰富敏感多虑
女性危机:我国20世纪90年代对7个主要省市的调查表明,约有27%的女性患有精神障碍。目前,30岁以上的都市女性患抑郁症的比率正在上升。去年在北京结束的第二届中美精神病学术会议的一份资料显示: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表明,异常心理的发生率,患功能性精神病、神经症、心身失调症、暂时性精神失调和失恋后抑郁症等的男女比例,甚至自杀率,女性均高于男性。北京心理卫生协会专家分析,除女性本身感情丰富、敏感、多虑的生理因素外,这与社会上出现的新现象有关:比如离婚、婚外恋、性骚扰等。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往往是家庭重于事业,一旦失去家庭,也就无从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容易出现异常心理。
独苗难以应付考试压力
低龄危机:官方数字称,我国青年人的疾病负担一半是由精神疾病所致。在北大精神卫生研究所里,最热闹的是儿童门诊。全国22个城市协作调查显示: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3%,在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中华少年》杂志前总编辑、儿童工作者王路遥编审认为,独生子女制度引发的中国家庭和人口机构的改变,抚养方式的变化,不可能不影响到儿童的心理健康:独生子女一方面被家长娇惯,一方面缺少同伴,容易导致他们社会适应能力差,另一方面,他们又很难摆脱应试制度带来的沉重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