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求医问药 > 保健 > 心理保健
人际交往的不良模式
http://www.piccc.com ] 点击数: 【字体:

        一般说来,拥有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人,总能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然而现实生活中,许多神经症患者却无法与人正常交往,以致无法适应社会。作为心理治疗师,我们在临床上发现那些焦虑症、强迫症和抑郁症患者大多有一些共同的人际交往模式,这种模式也妨碍了他们的康复。

    “我怕被拒绝”

    这是一种在人际交往中以不安全感为主要感受的模式。有这种感受的人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处处怕被别人伤害。这是一种幼稚的,不成熟的人际交往模式。在人际交往中退缩的人,并不是不愿意与人交往,而是担心自己主动与人交往时,别人不理睬怎么办,或者别人不热情怎么办。当他们忐忑不安、鼓足勇气、小心翼翼地与人接触时,如果遇到对方大方热情地回应,尚能鼓舞他的信心,如果对方是同样拘谨的人,回应得不像他想像的那样热情,他就可能揣测别人是不是不喜欢自己?如果真如此,那就先封闭自己吧。于是,他会采取一种妥协的处理方式,在惴惴不安中更加退缩。另一种人际交往不安全感的表现形式是认为世人都很狡猾,担心自己被利用、被欺骗。这类人总是不信任别人,感到社会复杂、人心难测,自己不像别人那样狡猾,怕吃亏。与同性交往时,总是在想别人是不是想从我这里得到些什么,与异性交往时,又在想别人对我有什么企图等。

    作为心理治疗师,面对这样的咨询者,我们常让他带着怕被拒绝的心理,试着和周围比较随和的某个人交往,和他结成朋友。咨询者每有一次进步,都会得到我们的及时肯定,并协助他积累经验。同时,我们也让咨询者了解到被拒绝也是很正常的现象。我不会说“不”

    这类人常以奉献者角色与人交往。他们一般认为,别人必须得到我的帮助,在与人交往时我必须做出牺牲,以使得人欢愉。他们绝对尊崇法律和社会道德,就是一般的社会习惯也不敢违反。这类人自幼就是典型的“乘孩子”,从小到大就没有向周围或社会说过“不”,别人需要什么就满足什么。例如,你要打乒乓球,那让你先打好了。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反抗与对峙。但是,“乘孩子”在幼年时的心理需求很容易获得满足,只要得一声夸奖,什么付出都是值得的。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以这种幼稚的心理参与社会,显然会形成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他们往往会行善举而期望有所回报,当善举无回报时,就会感到十分委屈和不平衡。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领悟到这种冲突的根源,因此,有人会以一种病态形式表现出来,要么以强迫形式表现,要么表现为心理疾病的躯体症状。

    我们曾接诊了一个高中二年级的学学,他很谦卑,总是尽量满足别人的要求,自己也常感到委屈。当我们发现他属于这种交往模式后,就告诉他要注意学会用平和的态度拒绝别人。他睡眠很差,同宿舍的同学常在深夜洗衣、走动,更影响了他休息。当他按医生所说,语气和缓、态度坚决地提醒同学注意保持安静后,同学反而向他道歉,这一夜他心情舒畅,安然入睡。我不能没有依靠

    众所周知,人际交往是以相互支持、互为收益为前提的,而有些人却过多的依赖他人,以致成为别人的负担。这同样是一种儿童对成人的幼稚的行为方式,而不是成人与成人间成熟的行为方式。有些人可能对某一个人很依赖,也可能非选择性地依赖任意一个人,他过分信赖依赖对象,凡事言听计从,唯唯诺诺,完全失去了自我,目的是想从所依赖的对象身上获得源源不断的支持与庇护,而自己却从来没有给对方些许的心理支持。如果他只依赖某一个人,就会既不愿意也不允许对方与别人建立密亲关系,惟恐自己被抛弃。这种关系的结果是使被依附对象有一种束缚感,甚至会成为一种负担,并且产生一种想摆脱这种关系的强烈愿望,最终导致亲密关系的破裂,而许多心理脆弱者难以承受这种打击,出现心理冲突。

    神经症病人多有依赖心理,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总想寻求他人的关注。他们常说的一句话是:“我该怎么办?”很没有主见。每当这时,心理治疗师会问他:“你准备怎么办?”“你应该怎么办?”以此来启发他主动思考,帮他分析各种选择的利与弊,并让他做第一次尝试,自己做决定,学会承担责任。咨询者第一次抉择后可能会后悔、焦虑,但我们注意维护他的选择。

    与人交往是一个实际体验的过程。如果您有以上这些问题,不妨找心理治疗师,从医患交往开始,学会正常的人际交往。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打印文章】【网上投稿关闭窗口
上一篇:再谈失眠症
下一篇:癔症的诊断和治疗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