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求医问药 > 保健 > 心理保健
帮助孩子克服胆怯
http://www.piccc.com ] 点击数: 【字体:
    在我还未成年的时候,每次家里来了客人,我总闻声而逃,——因为我害怕与陌生人打招呼。在初中的时候,一考试我就紧张,因为考试结果已使父亲的拳脚与我的屁股建立了稳固的联系。在未成年的岁月里,说不清有多少恐惧的事情。当然,现在我已为人父,不再有上述问题。我的担忧是,怕自己的孩子再重蹈我当年的旧辄。为了更多的孩子走出胆怯的阴影,大方开朗的生活,有必要探析一下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胆怯。

    胆怯其实无处不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在70—80年代对近万人的调查中发现,大约有40%的人认为自己羞怯、腼腆。另一项由心理学家伯纳多·卡达西组织进行的,对1600人的测试表明:羞怯者竟占了48%的比例。根据津巴多的研究,其中约有15%的人属于“情景性胆怯”,即在诸如当众发言的紧张环境中,感到休场。研究表明,在这个问题上,男女的敏感度相同。

    正如上面所引述的,即使成年人当中,胆怯也是广泛存在的。作为父母,应该有信心帮助孩子克服胆怯。尽管克服胆怯没有“灵丹妙药”,但综合中外专家的研究来看,克服和减少孩子的胆怯还确实是可能的。下面便是专家们的建议。

    分析胆怯类型,探寻恐惧之源。

    首先,不妨让孩子平静下来,说出都有哪些胆怯。是怕生人,还是伯考试?是伯黑暗,还是伯孤单,抑或是子虚乌有的鬼?您不妨将孩子说出的这些胆怯记下来,而后加以分类。看哪些是情景性胆怯?那些是非情景性胆怯?

    其次,探析胆怯的根源。有的专家早就指出,胆怯来自对未知世界的恐惧。那么,对你的孩子来说,他未知的世界是什么?有时候,帮他分析清楚恐惧的荒谬,胆怯便会消失。当给孩子讲述鲁迅治“鬼”的故事,孩子便对黑暗及黑暗中的各种声音,少了许多恐惧。有时候,孩于是孤单,陪他呆一会儿也许比板着面孔,皱紧眉头苦思对策要有效的多。

    当然,还应教育孩子不妨把自己的担忧、恐惧的事物一一写下来,试着分析为什么会胆怯。美国心理学家乔纳森·奇克在其《征服胆怯:个人方法》一书中指出,2/3有情景性胆怯心理的人,一旦找出原因,就能找到建设性的良方对症下药。

    假设一个“不害羞的自己”。

    事实上,很多孩子胆怯、担忧的是自己的表现,怕在众人面前有让人失望的表现。这种情形怎么办?

    可以把自己划分为生活中的你和角色中的你。调查中有惊人的发现,在外向型性格中持羞怯心理者也较为普遍。尽管他们常出没于公共场所,出头露面,但内心依旧羞怯。这种人约占接受调查人数的15%。

    美国专家建议,胆怯者不妨假设自己是剧中的某一角色,只是在舞台上表演角色性格。当这样假设时,窘迫感就会减少,逐渐消失。有一位学生想改变自己不喜欢的“爱好”,但怕让望子成龙的父母失望。心理学家告诉他,不妨写出恐惧对话的“剧本”,如他该说什么,他父母可能提出的问题,以及他本人如何作答。不久这位年轻人很快克服种种顾虑,与父母交流了对他重要的各方面问题。

    自演“剧本”的好处感动,使自己置于生活中的任何情形,不管是参加校园演讲比赛、上课发言等,当他(她)做这方面的操练时,他(她)已准备好即将说什么,对将要进行的活动充满信心。

    这种角色预演的好处在于,容易消除真实角色与扮演角色的界线,让孩子的行为表达出明确意义,就能反映出其真实自我。而胆怯者往往太顾及自己的言行,留给别人的印象因而难以表现出真实的自我。

    做好准备工作

    如果孩子要陪您赴一个约会,应先告诉孩子来客有哪些,怎么称呼他们,他们的职业情况及兴趣爱好,平时应注意的事情等。教会孩子一些待人接物的技巧,如会见一个未曾谋面的人时,应先弄清他们的背景。待开始谈话时,他便会感到自我控制能力较以往大为增强了。

    另一项有效的准备是,先寻找二些志趣相投的人,谈论自己熟知的内容。譬如鼓励孩子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各种兴趣小组。在参加小组活动中,与同学接触谈话,建立友谊——因为有共同的兴趣,友谊也很容易建立。有了这种交往基础,更大范围的交往也不会令孩子胆怯了。

    注意身体语言

    羞怯给人的印象是冷谈、闪烁其辞等,但往往孩子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实质上孩子的这种身体语言传递的信息是“我胆怯、我害怕、我不安”。很不幸,与之交往的人并没有注意这一点。他们会把这种身体语言误解为冷谈、自负,从而避之千里。这使胆怯者更加迟疑不安。你在年轻时也有相似的经历,羞于同客人打招呼,或者局促不安地坐在一旁,被视作是冷淡或不懂礼貌。你当然委屈,因为你只是不习惯,怕说出不合适的话而已。

    美国心理学家阿瑟·沃默斯认为,只要将身体语言作些调整,就能产生令人吃惊的直接效果。他使用了“SOFTEN”这个词,以此形象地描述了有关身体语言的全部含义:“S”表示“面带微笑”;“O’表示“坦率开通”(手臂不要交叉);“F”表示“身体前倾”;“T”表示“接触”或友善性的身体接触(例如握手);“E”代表“眼睛对视”;而“N”表示“点头”(你在听,且已听懂)。

    他宣称:通过使外在形象“亲切、随和”,将获得友好的回报,陌生人不再那么可恶。

    胆怯者感觉与人交谈十分困难,在于交谈中只顾忌留给对方的印象,因此不敢大声言谈。研究人员已发现,为了使谈话不至于中止,他们会用“是的,我同意”或“多有趣啊”来敷衍。其实,当人际交流受阻时,可以问些开放性的问题,如“你是怎么形成这种爱好的?”轻松随意的话题能够表达你的友好,这类问题可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对方,而不是自己身上。

    坦露心中的隐忧

    胆怯者的最大抱怨是,父母、老师甚至朋友不能严肃对待其面临的问题。专家建议:胆怯者应接近能接受他们弱点的“安全”的人,而不是那些仅劝告他们改变冷淡态度的人。孩子需要那些只是倾听其恐惧,而不勿忙作出决断的人。

    当我们还是孩子时,我们不喜欢父母,因为父母总认为孩子的话愚蠢、孩子的担忧可笑。而小伙伴们则不同,彼此坦露心中的担忧,担忧便会少得多。

    作最坏的打算

    倍受胆怯之苦的人应该与他人讨论一下最深的恐惧是什么。譬如有人害怕演讲。大家便向他提问:

    “你的恐惧来自何处?”

    我还是小孩子时,人们就嘲笑我。”

    “现在又怎么样?”

    “怕人家嘲笑。”

    “可能发生的最坏结果是什么?”

    “他们都嘲笑我!”

    “那又怎么样?”

    “我不去理会他们,再也不同他们讲话了。”

    “既然最坏的结果不过如此,还担忧什么呢?”

    倒是有种恐惧往往伴随着羞怯出现,在生理上呈现出呼吸加快,声音颤抖和脸红。然而专家们研究表明:这些征象远不如胆怯者自己所担心的那么引人注意。

    循序渐进

    有的孩子仅能在很小的范围内自由发言。在课堂上或公共场合上总是怯场。老师一叫,就紧张得发抖,以至说不出话来。

    对这些孩子来说,不能指望他一夜之间就能改变自身的弱点,成为一个善讲敢讲话的天才。办法只有一个循序渐进——

    课后“排练”。第一步,将老师可能问的题想好,思考如何回答,第二步,由同学代替老师提问,自己发言。反复强化几次后,对别人的提问便不再那么紧张。第三步,在课堂上不妨大胆举手,说错了不要紧,最坏的结果是被同学嘲笑,一般不传播,因为人都有回答错的时候。

    轻松自如地参与社交、发言……,是不可能通过遗传获得,任何人面对陌生世界都有一个熟悉并主动进入的过程。教育你的孩子勇于向前,大胆与他人交流。这么做,他就拒绝了做生活的旁观者。这是真正的胜利。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打印文章】【网上投稿关闭窗口
上一篇:学会自己松绑
下一篇:现代人DE信任危机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