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教授:我是个21岁的女孩,××大学学生,学法律的。两年前,我在读高三时,不知为什么突然对“人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这问题着了迷,常常去想,有时不想想却控制不住,到后来越想越怕,开始觉得活着没什么意思,于是心里总是想一些词来解脱,比如,我想“人活着就是有意义,活着能看到这美好的世界”等等,但还是无法摆脱。最糟的事情是有一天烦恼正缠着我,我却突发奇想,想“我是谁?为什么这是我?”“为什么看见这些东西是我所知道的”等问题,甚至发展到看见别人还要去想“别人是谁?”“他们为什么活得那样自在?”,为此我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我害怕神经有问题,害怕有意识障碍症,但我去医院检查,大脑一切正常。医生很不耐心地告诉我没什么毛病,多吨点补品,自己别胡思乱想就行了。可我还不放心,所以请教您。我现在非常苦恼,学习成绩不断下降,书看不下去,又不敢告诉父母,也不敢告诉同学。现在我的所有烦恼都集中在注意自己,去想“我是谁?”有没有较好的心理疗法使我解脱呢?
杨丽明
杨丽明同学:你得的是穷思极虑型的强迫性心理症。你是学法律的,如果现在让你上台讲一堂课或做一场公开辩论,题目就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想你会口若悬河,夸夸其谈地大侃特侃,甚至可以拿到讲演竞赛的冠军。我完全相倍你能引经据典,以马克思上义观点和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成这场论述,而不会说错一个字、一句话。即便你有意把你整天想的“为什么”暴露出来,你也不会说走嘴,离开主题,像祥林嫂那样只会重复一句而被撵下台来。为什么?就是因为辩论会是竞赛,它在你心目中占主导地位,使你的神经保持高度兴奋,充分集中于主题上。在这种状态下,不管你有什么想法也都会被压倒抑制起来,这就是心理治疗的一种形式――相互抑制法。心理症的治疗程序,首先是要了解自己的病。记得著名的俄罗斯病理心理学家史莫林斯基说过:“患者只有了解自己病的本质,才能成功地消除疾病。”你的病的本质就是强迫性,它的起因应归结于你的早期生活方面,如童年的生活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等。肯定地说,你一向是个小心拘谨、优柔寡断、善于琢磨、思维反复、生活刻板、感情贫乏、严肃认真、力求完美、自我束缚的人。从小父母的过多保护、过多包办,使你在到达青春期时,还没有独立自主的能力,不能自我认同。你反复思考的“我是谁”就充分说明不能自我认同这一点,而这一心理发展应当在18岁前就该完成。也许是高考的过度压力,对一个自我尚未十分认同的孩子,负担过重吧,于是在性格基础上产生出这种强迫性心理障碍。我们无法追究既往,只能采取心理再塑这条途径。一是尽量改善思维方法,生活方式和情感表达浓度,二是采取补救措施,以期使你顺利地完成学业,踏入社会。前面所谈的相互抑制法是实际可行的,因为你们学校经常有这种活动,而且你未来的职业也必须进行思维与口才的锻炼。要抓紧一切活动的机会,出风头也好,显示自己也好,都是自我调节的手段。一定要做到发言风趣些,有艺术性的幽默感。无论百人会场,还是几个人的议论,都要抓住锻炼的机会不能放过。另外,要找心理医生给你开些抗强迫性的药,如氯丙米嗪即可。其它就是利用课余时间,多交往,多娱乐。唱唱卡拉OK,跳跳迪斯科。总之,你要变成一个活泼开朗、生活宽松、热情友好、喜欢助人、无时不在寻求兴趣、欢笑和谈谐的人,这样才能真正地使你摆脱困境,走向健康学习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