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老年朋友们,大家好。从今天起,我们网上老年大学的《老年人中医自我保健》同大家见面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国家之一。中国中药在老年保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了增强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发挥中医中药养生保健的优势,我们邀请了有关中医药专家给大家介绍有关中医中药养生保健方面的知识。今天我们请上海中医药大学的陈德兴老师给大家谈一谈有关老年人中医保健调养的一些常识。
陈老师,您好,中医保健调养有很多的方法,您是否能简单地给我们老年朋友们归纳介绍一下。
陈德兴:主持人好,老年朋友们好。很高兴和老年朋友们一起讨论中医中药的养生保健问题。中医保健调养确实有很多方法,这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逐步积累起来的。概括起来说,中药对老年人的保健比较注重精神上的调养、、运动方面的保健以及生活起居的调理。
主持人:陈老师,您是否能把中医这四个方面的养生保健的内容分别给大家介绍一下。
陈德兴:好的。我们先来谈谈精神方面的调养。
主持人:陈老师,我听说中医很强调精神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认为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增进人体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不良的精神状态可以使人生病和加速人的衰老。
陈德兴:不错,中医确实很重视精神上的调养。我们注意一下周围的人就可以发现,一个心情舒畅,精神愉快,保持乐观的人,就健康长寿。所以,注重精神上的调养,是促进老年人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之一。
主持人:我想了解精神调养对人的健康、长寿到底有哪些好处?
陈德兴:讲到精神调养对人的健康长寿的意义,无非是二点: 1. 保持情志和调,能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2. 注重精神调养,还有治疗疾病,有利于疾病康复的作用。临床也证明,良好的心理状态很重要,要做到生理平衡,首先要心理平衡,心理平衡了,情志和调了,就不容易得病,得了病也好得快。
主持人:为什么保持情志和调能预防疾病呢?
陈德兴: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明精神情绪上要保持清静安宁,不贪欲妄想,就可以保持情志和调,预防疾病;而长期过激或突然剧烈的精神情志活动,超过了人体调节适应范围,往往就会诱发疾病或加重疾病。《黄帝内经·素问》中指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喜、怒、忧、思、悲、恐、惊”中医称之为“七情”,七情的心理活动原是人之常情,属于人的本能,正常的情绪不会对人体产生病理变化,只有在长期的过激情志活动或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创伤,如大怒、大喜、过思、过忧、大恐等过极情况下,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尤其是老年人的脏腑功能减退,调节适应能力减退,更承受不了过度激烈的情志变化,不仅会影响一般的生理活动,损害健康,甚至会有碍寿命。现代研究也发现,情绪导致疾病除了可以直接影响神经系统之外,还可影响人的免疫功能、内分泌功能以及机体的其他功能。有很多疾病,人们已经发现与精神情绪有一定的关系。比如溃疡病、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癌症等。
主持人:陈老师,你能否给我们解释一下疾病与情志过激有什么关系?异常的情志活动对人体会产生什么影响?
陈德兴:这个问题是大部分老年朋友都想了解的,异常的情志活动会伤及人体的五脏六腑,但临床上老年人受异常情志的影响主要是心、肝、脾、肾等病变。
情志过激对心的影响:可出现心悸、怔忡失眠、健忘或精神恍惚、痴呆或狂乱等症状。情绪过分波动,或长期处于兴奋状态,最容易影响心血管系统,造成血管收缩、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死。有研究证明,心肌梗死患者中,94%的患者有情绪诱因。此外还包括老年痴呆症、老年精神病等。
情志过激对脾胃的影响:情绪对食欲的影响,大概每个人都有体会,情绪愉快食欲就好,情绪不好,食欲就减退,所以长期的精神不好,可出现食欲不振,大便异常,神疲乏力,脘腹胁肋胀痛等症状,可引起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胆疾病等。
情志过激对肝的影响:中医认为肝主疏泄,情志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肝气郁结,可出现闷闷不乐,胁肋胀痛,嗳气叹息烦躁易怒等症状,可引起高血压、慢性肝胆病、神经功能症、忧郁症等。
情志过激对肾的影响:长久的情绪失常,可损伤肾,出现耳鸣耳聋,头目昏花,腰脊酸痛,以及牙齿松动,毛发早白脱落等老化现象,也可引起衰老的提前到来,引起各种老年病的发生。
情志过激还可引起气血不和。持续、剧烈的情志刺激,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甚则气滞血瘀,引起积聚肿块的形成,也包括肿瘤、癌症的发生。上海曾对胃癌患者进行病因调查,发现这些患者大多有长期的情绪压抑,精神创伤或家庭纠纷。
主持人:由此看来,过多的情志刺激对多种疾病的发生确有重大的影响。
陈德兴:对,正因为如此,保持情志和调,能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而安神定志,调节情志则是老年朋友的养生之道。这是精神调节的第一意义。注重精神调养第二意义是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主持人:也就是说,在人体健康状态下,保持情志、情绪的和调,能够有助于预防疾病的发生,而一旦得了病,良好的情绪有助于体质的改善,疾病的康复。
陈德兴:情绪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意义,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由不良情绪导致的疾病,特别是身心疾病,必须由调养情志来治疗,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由情绪情志导致的疾病,并非用药能够治愈的,只有同时调节好情绪,改善了心情状态,才能使身心达到健康状态。
第二种情况是指患者的疾病虽然不是由情志变化引起的,但既病之后,异常的情志活动常常会使病情加重,中医有“因病致郁,因郁致病”之说,临床上也常见到久病不愈的病人导致情志的异常,出现忧思抑郁或悲伤的情绪,而过于的忧郁、悲伤反过来又会加重病情,甚则一病不起。尤其是老年人,更经不起精神上的打击,如过于紧张刺激引起情绪波动,会使心脑血管痉挛,血压进一步升高。比如在盛怒之下,血压会急剧升高,会导致中风的发生。如果是冠心病人,一怒之下,还会使冠状动脉紧缩痉挛,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还有不少肿瘤病人、癌症病人的发病也是在慢性疾病的基础上,受到持续或剧烈的情志刺激而诱发的。
由此可见,既病之后,不良的情志刺激,会加重病情。但良好的情志则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哪怕在患病期间,舒畅的心情、乐观的情绪、愉快的精神,能使气血和调,阴平阳秘,有利于体质的改善,疾病的康复。<返回>
主持人:既然精神调养对老年人的健康长寿那么重要,中医在这方面有什么好的保健方法吗?
陈德兴:中医很重视老年人在精神情绪方面的调养,尤其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主持人:中医讲的“养神”,就是精神上的调养吗?
陈德兴:对,中医所谓的“养神”,就是调养精神,也是中医养生保健的一个重要内容。神在于养,养神的方法中医有虚静养神和安心养神等内容。 首先:应乐观愉快,保持心情舒畅。
《素问·上古天真论》在总结中国古代抗老延寿经验时指出:“无恚嗔之心,……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说明不要有忿怒的心情,不要有精神上的负担,一切以安静乐观为前提,使心情舒畅,乐观愉快,则“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即百岁)”。中国有句俗话,“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舒畅的心情,愉快的精神,乐观的情绪,是保持身体健康,延缓衰老,益寿延年的重要因素。比如经常欢笑的人不仅能使肺部得到锻炼,胸肌加强了运动,甚至连消化液的分泌也增加了。食欲增进了,还可促进循环系统功能,使脑部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所以“笑一笑,十年少”是有一定道理,虽然不能年轻十岁,但经常保持欢笑的情绪,对人体是有益的。据调查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其中96%的长寿者是乐观者,是富有人生乐趣的人。台湾有一老人已一百岁了,他长寿的秘诀,就是乐观开朗,心情舒畅。《灵枢·天年》中说“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老年人气血俱衰,所以更应注意保持舒畅的心情、开朗的性格、乐观的精神。
当然人生不会无忧患,喜怒之情人皆有之,但太过则有害,《灵枢·口问篇》:“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所以要做到心情舒畅,乐观愉快,首先要养其性,寻找良好的情绪。良好的情绪要靠自己主动地去寻找,老年朋友退休后,应主动地寻找一些有益的活动来调摄精神,舒畅情志。清代《养老奉亲书》中介绍了不少古人怡养情志,涵养精神的方法,如:“谈义理字,学法帖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弈棋”,这些方法,丰富多彩,至今有些方法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应注重养神,主动调和情志。
虽然舒畅情志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养生方法,但要做到情志舒畅,特别应注意精神上的调养,也就是强调情志的“自我修养”。
主持人:何谓“虚静养神”?
陈德兴:“虚静养神”原出于老子《道德经》和庄子的学说,主张清心寡欲,省思少虑等清静主张,虽有消极之处,但在调养精神保健延年方面,却有可取之处。中医古代医籍《黄帝内经》中就接受了这种观点。《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清静养神,即可“形与神俱”,邪不能犯。说明思想情志上要保持虚静安宁,不贪欲妄想,就可保持情志和调,预防疾病。
据美国统计,门、急诊病人当中,有76%的人所患的疾病与长期的精神紧张、压抑、心情不舒畅以及精神突然受到重大打击有关系。现代研究也证明,不良情绪的刺激,可导致胃肠功能紊乱,造成胃、十二指肠等器官性损伤;紧张刺激引起情绪波动,易诱使血压升高、脑血管痉挛;愤怒的情绪可使血压急剧升高,冠状动脉紧缩,导致“中风”、心绞痛的发生;持续激烈的情志刺激,还是导致肝瘤发生的因素之一。同时精神因素还会影响到疾病的转归,即既病之后,又可因情志刺激而加重病情,而通过虚静养神或安心养神这些情志上的“自我修养”环节,可达到调节精神的目的。
在虚静养神方面,节制嗜欲,戒除杂念,能使气血和调,保精全神,有利于健康长寿。现在社会上提倡的老年人“三乐”,是很有道理的。第一是知足常乐,也就是对不良嗜欲的节制,而不是简单的不与人家攀比。第二是助人为乐,美国科学家发现,凡是与人为善,有助人为乐心态的人,他的免疫功能比一般人高。第三是自得其乐。如喜欢书法、国画、养鸟、种花,你都可以享受一下其中的愉悦快乐。
但是,如果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情绪变动怎么办?正确的心态是一要泰然处之,二要及时排遣。“处变不惊”,“遇逆境,即善自排解。”(《友鱼斋医话》)。总之,中医强调精神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返回>
主持人:看来,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增进人体健康与延年益寿,不良的精神刺激则可使人致病或加重疾病,所以为了增强老年人的健康,应该努力保持健康愉快的心情,注重养神,努力调和情志,做一个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得其乐的健康老人。陈教授,除了精神上的调养,在饮食上中医有什么讲究吗?
陈德兴:饮食对老年人健康很重要,大家都知道中、老年人应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荤菜和动物内脏,因为蔬菜、水果里含有维生素、纤维素,而荤菜、内脏里含有胆固醇,过高的胆固醇会引起动脉硬化。这些认识都是有道理的,但是老年人健康饮食的首要前提是合理膳食,就是要做到全面均衡,适量营养。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荤菜、内脏,目的也是平衡饮食。中医在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饮食调理经验,特别强调“药食同源”,饮食调理包括食养和食疗,所谓的食养就是应用食物的作用,来防止疾病,促进健康长寿,也就是应用食物养生。所谓的食疗,就是应用食物治疗疾病,也包括应用某些食物配合药物促进疾病的康复。中医称之为食疗。
主持人:是否可以这样说,中医饮食调理,包括食养和食疗二个内容。
陈德兴:对,中医传统的饮食调理,主要包括食养、食疗,当然还有另外一些重要内容,比如,有节制的合理进食,良好的饮食习惯,以及饮食忌口等。
主持人:中医的饮食调理确实很有特色,那对老年人的健康长寿有什么关系呢?
陈德兴:中医的饮食调理对老年人的健康长寿关系十分密切。首先我们大家都知道,饮食是生命活动的需要,人体通过摄取食物获得营养以维持生命活动,也是老年人健康长寿的基本保证。其次,饮食调理得当,不仅可以保持人体的正常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还有食疗的功能,即通过饮食疗法治疗某些疾病。反之饮食不当则可诱发某些疾病或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孙思邈主张:“安身之本,以资于食。”《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从这段话可以了解到,自古以来,中医都很重视饮食调理,老年人必须“饮食有节”,再配合其他摄生方法,就可使老年人做到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