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阴主静,阳主动,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平衡,动静协调。小儿时期“稚阴稚阳”,生长发育迅速,所需阴精最为宝贵,一旦阴液不足即表现阳气偏亢。小儿又有“发病容易,变化迅速”的特点,无论外感或内伤,每易邪气枭张,神气祛弱,邪易深入,扰乱正常阴阳平衡,阴精不足,筋脉失养 ,则抽动不止。
风善行而数变。风邪留恋肌腠,风燥伤阴,阴液不足,则风动而肌抽,内风被引,风行血虚,肝风内扰之候即成。
湿邪困脾,运化失常,水湿停留,积聚成痰,痰浊蒙蔽清窍则不自主动作及不自主秽语,痰湿阻络,筋脉痹滞,而肢体、肌肉动不住。
外感热邪或风从火化,均至火灼真阴,肝肾之阴受损,阴不制阳,水不涵木,筋脉失养则抽;火挟痰上逆,阻滞咽喉,则咽中不利;肺金异常,则出现喉中异常发音。
总之,阴虚而致阳亢是主要发病机理;肝风痰火是主要致病因素;与肝、脾、肾关系最为密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