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降温是人们比较习惯使用的降温方法。因为药物降温效果比较可靠,而且应用方法比物理降温的方法简单。但是,药物降温会出现许多不良反应。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遇到过不少因为退热剂应用不当或特殊体质的小儿,用药后出现过敏反应或毒性反应。有的小儿应用退热药后出现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甚至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
药物降温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哪些呢?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解热药的作用在于影响散热过程,表现为皮肤血管扩张和出汗增多。如果用药剂量大或者患儿对药物过于敏感,用药后可因为出汗过多,体温骤然下降而引起虚脱,血压下降。
其次,有些退热剂可使患儿发生过敏反应,如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哮喘,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还有的患儿服药后会感到腹部不适、恶心,甚至发生胃出血。有些退热剂如氨基比林,对少数过敏的患儿可引起粒细胞缺乏症,有致命危险。非那西丁等药如长期大剂量使用,可致眩晕、发绀、呼吸困难等中毒症状,还可能导致肾脏损害。阿司匹林等药除可引起胃肠道反应外,对凝血系统也有一些影响,应用一般剂量时就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延长出血时间,从而引起出血。
了解了药物降温的不良反应,家长在给孩子降温时最好听听医生的意见,不要盲目应用退热剂。在应用退热剂前,应该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看看是否有禁忌症。另外,千万不要长期服用解热镇痛药,也不要一见发热就滥用退热药。因为解热镇痛药只是对症治疗,如病因未除,当药物作用消失后,体温会很快又回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