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梁万年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了对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一些看法。
社区不火 问题在哪
社区卫生服务是一种全新的卫生服务体系,近几年发展很快,但是,政策、环境、认识,以及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的不适宜、不健全,阻碍着社区卫生的发展。
梁万年指出,尽管政府、居民、医疗机构热情很高,但三方对于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动机实际上并不是完全一致:政府推行社区卫生服务,为方便群众,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控制医疗费用;社区居民需要社区卫生服务,希望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社区机构与居民的距离最近,保证了居民有病能看得上。据统计,全国大型综合医院门诊处方平均每张93.6元,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仅为36.30元。但目前多数居民就医仍选大医院,主要是百姓还不认可社区卫生服务的技术;医疗机构愿意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动机则是生存发展。不少院长一提到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想到的就是抢占市场,安置人员。对服务往往并不十分重视。同时,卫生管理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认定上也存在一定的偏差。目前用以评价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标准是《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你让他主要做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这些公共卫生的工作,却用医疗机构的标准考核评价它,必然促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成为“缩微医院”。
梁万年认为,制约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另一点是政府角色不到位。目前在绝大多数城市对社区卫生的扶持政策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很多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经费紧张,从事公共卫生得不到必要的补偿,各城市普遍租房开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房屋租金负担沉重。此外,社区卫生服务针对的是居民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问题,但落实在社区的“基本医疗”包含哪些具体项目?对这些项目应提供怎样的服务?公共卫生包括什么内容?其中哪些是应当由政府购买的,哪些是需要老百姓付费的?这些都急需进一步明确。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还是以医疗为主,挂牌“社区医疗站”还不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居民的保健、健康教育等普遍不到位。政府要求社区卫生服务坚持“六位一体”,但公共卫生,搞健康教育需要经费补偿,需要政府花钱购买,否则老百姓没有能力来购买,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了生存只能以医疗为主。这违背了政府推行社区卫生服务的初衷。
制约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第三个因素是人员素质,梁万年认为,这是个瓶颈。社区卫生服务是一种全新的卫生服务模式,服务对象、服务方式、服务目的等与传统模式有很大的不同。目前真正合格的全科医生很少,首先表现在“以人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在社区医生中没有真正树立。一些社区医生还是习惯坐堂行医,缺少全科思维,不能根据居民需要及时更新知识,学习掌握新的技能,不会对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社区工作劳累、风险大、收入低,又不及在医院受人尊重,影响队伍稳定,更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进入社区卫生服务领域。
成为居民的好邻居
梁万年指出,搞好社区卫生服务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优势,在现阶段,最关键的是政府的责任要到位。去年,北京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公共卫生体系,就是明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公共卫生机构,“六位一体”服务中多数产品是公共产品,是应该由政府购买的。与此同时,市场的作用也不能忽视,要有营销意识,要开拓市场,开发百姓的需求,增强机构的活力。梁万年分析说,现在社会各类人群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比如贫困人群第一位的要求是便宜,省钱;老年人第一位的要求是省力,不要让我老往医院跑;老板、高薪白领第一位的要求是省时,是要受尊重,不看大医院医生的冷脸等等。这种差异性的需求为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却没有差异性,技术设备等硬件难以和大医院争,又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服务的周到热情、舒适方便及针对个体居民的健康咨询等等这些大医院不关注,看不上,也确实没精力去做的事情上,不注重用更好的服务弥补技术的不足,没有发挥自身的优势,没有打造出自己的品牌。
梁万年说,如果打个比方,大医院就像大商场,社区卫生服务站就像小超市。现在群众生活中买什么去大商场,买什么去超市,自己明白得很,可卫生服务就不是这样,从大医院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各级卫生机构提供的产品没有多少差别,所以病人还是往大医院挤。他认为,应强调社区卫生服务的“超市”概念,就像超市为居民提供居家过日子的基本商品一样,为居民提供便捷、廉价的基本的卫生服务。他说:北京有一家连锁超市叫“好邻居”,我们的每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应当成为社区居民离不开的好邻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