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求医问药 > 护理 > 内科
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时的心理护理
http://www.piccc.com ] 点击数: 【字体:

  本文通过对16例确诊为高血压的患者在治疗期间心理特点进行测试,认为高血压的发病与心理矛盾、焦虑、应激以及愤怒等情绪变化密切相关,目前,解决以上发病因素难以靠药物治疗来实观,对其实行心理护理,则可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以2001年4月~2003年5月本科收治16例确诊为高血压患者为实施心理护理对象。男13例,女3例,42~56岁14例,60岁以上患者2例。

    2 患者的心理特点

  2.1 恐惧、焦虑心理 患者入院时多情绪低落、紧张,通过交谈,发现他们对自己的病情及预后普遍不了解,注意力总是集中在对自己身体的不适和疾病一知半解地自我分析:如能否完全治好,是否会引起脑血管以外疾病和遗留后遗症等,疑虑重重,内心充满了担心。这些不良情绪,都可作为心理负性因素,引发恐惧、焦虑,使病人身体产生应激反应,如交感神经兴奋、内分泌紊乱、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血小板聚集、血液粘滞性升高等。其结果必然影响药物疗效,甚至可诱发或加重病情。

  2.2 药物依赖心理 患者入院时对药物依赖心理较重。如认为某种药物对他不起作用,或仅认为疗效不佳,则采取不配合态度,将药从药盒中捡出,偷偷扔掉;或认定某种药物有明显疗效,则会点名要求服用。病人的这种对药物的依赖心理有时可提高药物疗效,甚至使某些本无活性的药物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如目前“安慰剂”的应用正是利用心理因素的影响。患者普遍认为,只要坚持服药,疾病就会有好转,而轻视心理调节的作用。

  2.3 情绪不稳定 患者入院后,因有充足的时间重新思考已发生的不幸事件,去回顾当时可怕的情景,因此容易诱发压抑心理,表现出忧郁性格,忧愁、悲观、失望,这是忧郁性格患者的“三步曲”,继而引发失眠、食欲降低等症状。

    3 心理护理措施

  3.1 以诚相待,解除恐惧、焦虑心理 从患者入院开始,我们如对待亲人般诚恳、周到的生活服务,为患者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耐心听取他们的主述,给予充分的同情和理解, 注意维护他们的自尊,尽可能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使患者从入院就产生一种亲切感、安全感;在他们情绪不佳、出言不逊时,护理人员要克制忍让,做到心平气和、和颜悦色,避免使之受到强烈刺激。在取得他们信任的前提下,尽快解除他们的恐惧、焦虑心理,使他们的心理障碍得以解决,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3.2 稳定情绪,消除对药物依赖心理 情绪的变化直接影响到血压的变化。当病人情绪上受到刺激或积极参与交谈时,血压则升高;相反,血压则降低。在护理中十分注意及时调节患者的思想情绪,一旦情绪障碍成为机体症状的促成因素,便可导致求医行为。因此,高血压患者,既有治疗疾病的需要,更渴望得到情感的交流和精神上的支持鼓励,通过这一方式使情绪发生转换,以保持心理上的相对平衡状态。高血压患者一般对自己的血压数值非常敏感,一旦发现自己的血压升高均要吃药,但病人情绪直接影响着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各个环节。病人愉快乐观,药物则易发挥治疗作用,烦躁,不思饮食、难以入睡,必然影响药物疗效,使血压难以下降,甚至更趋升高。通过诱导,尽可能减少他们对药物的依赖心理,依靠保护性医疗制度,不向病人报告血压数值,使他们从心理刺激的被动记忆中解脱出来,同时运用新的医学模式理论向他们宣传情绪调节可以治病的道理。

  3.3 环境的调节 来自环境的任何刺激都可以作为一种信息,经过人体相应的感受传入神经,传到大脑进行加工和整合,并产生一定的情绪反映和生理变化。对高血压患者来说,建立安静舒适的病室环境,做好晨晚间护理,保持病床单位的整洁,使病人处于安静舒适的状态,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紧张的刺激。实践证明,这种安静舒适的心理效应胜过药物的作用。环境和自身的调节对积极抵御消极心理和稳定血压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总之,通过对以上16例病人心理护理的应用来看,调整高血压患者体内“自我调节、自我维持、自我改善”系统的能动作用,对消除焦虑、恐惧、依赖等心理障碍确实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使医疗和护理相互促进,发挥出最佳的生理效应和心理效应。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打印文章】【网上投稿关闭窗口
上一篇:肺癌介入治疗并发症的护理
下一篇:内科一般护理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