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正是吃西瓜的旺季,沈阳人却谈毒西瓜而色变。令上海人放心的是,记者近日从市卫生局监督所了解到,曾在沈阳出现的“毒西瓜”至今尚未在上海露面。然而,不容忽视的是,本市消费者食用西瓜后引发的轻微呕吐、腹泻现象还时有发生。 所谓毒西瓜,其毒性来自于施用的激素和剧毒农药。而上海早已将所有剧毒农药列入了禁用、禁销之列,在直接入口的西瓜上使用更是不大可能。 购买西瓜警惕“巨大个” 沪郊种植西瓜是绝对禁用剧毒农药的,但在种植过程中施用膨大剂、催熟剂则是普遍存在的。也正是由于膨大剂、催熟剂等激素施用剂量超标,侵入果肉内则不可避免地引起了消费者食用西瓜后出现轻微的呕吐、腹泻等不适。 业内人士透露,膨大剂、催熟剂和坐果灵是沪郊西瓜在种植过程中采用最多的三种激素。 膨大剂较多用于大个的西瓜品种上,如8417、8424、京欣、宏大。内行人指出,此类大个西瓜,一般单只重量在4000克左右,个别果农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超剂量施用了膨大剂,诸如以上的西瓜品种就会出现单只6000克的“巨大个”。为此,专家提醒消费者,购买西瓜时千万警惕选择“巨大个”的西瓜。 成因:催熟剂催出“早产儿” 这个季节上海人喜好的迷你西瓜———早春红玉、特小凤、黑美人,由于受山东、浙江等外省和本市大面积种植的“腹背夹击”,不得已也用上了催熟剂,成了“早产儿”,只为了抢占天时之利。原以为“近水楼台先得月”,今年能靠迷你西瓜稳赚,却不料山东潍坊、浙江等外省的迷你西瓜乘着暖棚种植,提早进入了上海果市;因而本地瓜农为了抢时间赶早市,不得不在采摘期内追加催熟剂,以“早产儿”上市了。对此,市郊果农也有着一肚子的苦经要诉。 当心:切片西瓜易变质 临近盛夏,投诉食用了饭店的切片西瓜后出现呕吐、腹泻等不适也渐渐多起来了。对此,有内行人称,饭店购买的西瓜不排除有“落脚货”,如新鲜度较差,或是“巨大个”西瓜,加之不能及时食用,在冰箱中储存时间过长易变质,与其他食物分割不清也容易引起生熟交叉感染。消费者一旦食用了此类切片西瓜后,体质敏感者就容易出现上述症状。 为此,果品公司专家指出,为了能安全食用西瓜,在选择时避免挑选瓜形畸形,表皮有色斑、色差的瓜;食用前一定要清洗干净,最好用温水浸泡一段时间;在饭店内食用切片西瓜,不妨先询问存放时间,一旦发觉有异味或冰箱味浓厚,切勿食用。 应对“激素西瓜”还缺招 如何应对“激素西瓜”?记者从多方了解,目前尚无严谨缜密的应对招数,其根本原因是管理起来难度很大。据悉,以往都有赖于每年一次的“优质西瓜展评会”来对沪郊、进沪的西瓜品种进行全面的评定,由于诸多原因该展评早于1994年就停办了,因而本市唯一的一个西瓜品质评定也搁浅了。 有专家透露,我国《食品卫生法》有几百项国家卫生标准,但对五花八门的生长激素却没有相应的规定,因此不在现有的考查之列。而我国只有进口果品经过检疫,面向国内市场的果品没有这道关口,上海目前对进沪的果品也缺乏相应的检验措施。 催熟的西瓜危害女性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营养家颇为忧虑地说,尽管没有剧毒农药那么严重,不至于引起食物中毒,但吃过经“催熟”和“催大”的水果后对人体也极为不利,尤其是用来“催熟”的药物中很多都含有雌激素,吃后会使女性性早熟,男性性特征不明显。有些不良成分还会在人体内沉淀。 “国家目前对于植物生长调节剂类没有立法或权威机构称禁止使用。”沪上园艺学家指出,“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蔬菜、水果种植业已较多应用,一株果树从幼苗至成熟可以使用零至十几种不等的激素,包括细胞分裂素、生长素、生根素、抑制剂等几大类几十种,常用的有赤霉素(促进发育)、膨大剂(果实长得大)、乙希利(促衰老催红)等等,使用激素后可增产20%左右,使坐果率增加、果实增大。沪上西瓜较多施用的是膨大剂和催熟剂。” 记者走访了相关检验机构得知,现在这些激素大多在果树早期生长中应用,作用于植物生长不同时期,至于最后在果实体内有没有残留激素,从未做过实验,但不可否认有一定影响。那么超出的激素量对人体有多大危害?植物本身对激素的降解能力有多少?早熟的果实与人体、动物的性早熟有何联系?目前学术界还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摘自网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