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夏季贪凉,生吃瓜果蔬菜、吃冷饮的人增多;天气炎热,病菌又容易繁殖,因而人们容易发生腹泻。今日编发一组与腹泻用药有关的稿件,供您参考。 夏季易患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人患菌痢后产生的免疫力不持久,容易再次感染;急性菌痢一旦转为慢性则反复发作,不易根治;如发生中毒型菌痢,病死率甚高。由于菌痢危害大,其治疗备受重视。 治疗菌痢的关键是合理选择和使用抗生素,以便彻底消灭肠腔和黏膜固有层的病原菌,避免恢复期带菌或演变为顽固难愈的慢性菌痢。目前治菌痢选用抗生素的新观点主要是: 第一,避免无针对性地盲目用药,应根据当地流行菌株药敏试验或病人大便培养的药敏结果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有一些过去常用的抗生素已不适用,如目前痢疾杆菌对四环素、氨苄西林、氯霉素、磺胺及呋喃唑酮(痢特灵)等药的耐药率高达70%~100%,许多地区耐药菌株呈多重耐药,在治疗上颇为棘手,故用药时必须参考菌株药物敏感情况,选择真正有效的药物。 第二,将喹诺酮类药物列为首选。此类药物杀菌作用强,毒副作用小,口服可完全吸收,是目前治疗菌痢最理想的药物,在临床应用方面实际上已取代了氯霉素、磺胺药、氨苄西林和痢特灵等老药。临床上常用诺氟沙星(氟哌酸),其敏感率80年代为95%,现在为85%。用法为成人每次0.2~0.4克,每日口服4次;小儿每日每公斤体重20~40毫克,分3~4次口服,疗程5~7天。亦可选用环丙沙星(环丙氟哌酸)或氧氟沙星(氟嗪酸)。不能口服者可静脉滴注。儿童应慎用或短期应用,孕妇不宜用。有报告认为,近年诺氟沙星治疗菌痢的疗效略有下降,可能与基因变异引起的耐药有关,也与菌群变迁有关,应适当注意。 第三,自抗菌药物应用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菌痢等感染性疾病的预后主要取决于抗菌药物与病原菌的相互作用,实际上并非如此。近年的研究证实,抗菌药物的作用不仅是药物对细菌的单一作用,而是抗菌药物、机体、病原菌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当代对感染性疾病的认识,用公式表示则为:〔病原菌(抗菌药物+免疫系统)〕+宿主=结果。鉴于此,近年来人们逐渐注意到抗菌药物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抗菌药物本身的生物调节作用成为研究热点。如最近的研究表明,氯霉素、磺胺药抑制效应器细胞的产生,并损害一种或多种免疫功能,而喹诺酮类药物除显示出胞内生物活性外,还可增强吞噬细胞的功能。在菌痢病原治疗中,特别是对于较顽固的病例,应注意既发挥药物的抗菌作用,同时又充分发挥所用药物的免疫增强作用,以达最佳疗效。(摘自伽玛医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