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段时间,电视台播放的由香港著名影视演员郑则士主演的42集电视连续剧《食神》,引起了市民的浓厚兴趣。人们在休闲之余,一边欣赏电视节目,一边学到不少美食佳肴知识和技巧。 我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其内涵极为丰富,有的颇具科学道理与哲理。就拿中国的“养食”来说吧,“补养”理论是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道的“国粹”。 药食同源是中国的传统观点。神农尝百草与其说是找药,还不如说是找食。我国古代医学文献中,很多药物同时又是食物。史书《周礼》,就把专门掌管王室饮食调配人员称为“食医”。《食神》中的赵十两,其实也是乾隆皇帝的“食医”。这种把生病既不排除治疗,又把吃药与吃饭巧妙地结合起来,堪称中国一绝。 我国很早就把阴阳五行说引用到饮食文化中来,为“养食”设计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阴阳五行说的内容为:以臊、焦、香、腥、腐“五气”为阳;以甘、酸、辛、苦、咸“五味”为阴。阴养阳、阳调阴、阴阳平衡,人体健康。五味五气从何而来?古人为此拟构了一个营养系统框架:即以五谷(粮食类)为“养”,作为基础部分;以五果(瓜果类)为“助”,作为辅助部分;以五畜(动物类)为“益”,作为增益部分;以五菜(蔬菜类)为“充”,作为补充部分。这样合理搭配,营养全面。 现代科学指出,要想膳食结构科学,必须做到食物中的各种营养成分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据调查,近20年来我国城市居民总膳食结构中,谷、薯及豆类所占比例呈明显下降趋势,而动物性食物及油脂的摄入量,上升了近10倍。人们的膳食呈现新的不平衡,高脂肪摄入过多,而钙、锌、维生素A等营养明显不足。 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必需的食物,总的来讲分为五类。这五类与我国古代提出的“五味、五气”大同小异,只不过现代科学家把它定得更加合理、更加科学、更加全面罢了。 第一类是粮食类,是热量的主要来源。一般老年人每天的摄入量以200-400克为宜。其热能供给量为60-70%,约占膳食总量的32%。 第二类是富含动物蛋白质的食物,包括瘦肉、蛋、禽、鱼等。据研究,人体较为理想的蛋白质摄入量应是:动物蛋白质占1/4,豆类蛋白质占1/4,其余1/2则由粮食供给。所以每人每天应食禽、畜肉类50-100克,鱼虾类50克,蛋类25-50克,此类食物应占膳食总量的13%。 第三类是豆、乳及制品。因豆类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和卵磷脂等,其蛋白质氨基酸的组成接近人体需要。所以每人每天应补充豆类50克,奶类100克,此类食物占膳食总量的9.5%。 第四类是蔬菜、水果,这是人体维生素、无机盐和食物纤维的主要来源。蔬菜品种多,营养成分各异,如绿叶类蔬菜富含胡萝卜素、抗坏血酸以及钙、磷等;根茎类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和胡萝卜素;鲜豆类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铁及硫胺素等。故每人每天应摄入400-500克,其中绿叶菜应占1/2以上。新鲜水果是抗坏血酸的良好来源,并提供大量的蛋白质、磷、铁等无机盐,所以每人每天应摄入100-200克。此类食物应占总量的40%。 第五类是油脂类,主要供给热量,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植物油含的必需脂肪酸比动物油高,而动物油的饱和脂肪多,熔点高,不易被人体吸收,故应少吃动物油、多吃植物油。营养专家建议油脂摄入比例应为:饱和脂肪酸与多烯不饱和脂肪酸及单烯不饱和脂肪酸各占1/3。为此,应按每千克体重每天摄入1克油脂为宜,此类约占膳食含量的1.5%。 以上五类食物如果长期缺乏任何一种,都会影响身体健康。为保持均衡膳食,人们每天的膳食不宜吃得太精,更不应暴饮暴食,做到粗细合理搭配,有荤有素,健康就会更有保障。(摘自伽玛医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