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端午节包粽子是北京的传统习俗,也是我国地区不分南北的一个传统节日。为什么要包粽子?传统的说法是为纪念我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 公元前278年,屈原投汨罗江殉难后,楚国百姓每年五月初五这天,都驾船把饭装在竹筒里,投入江中祭奠他,一直至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年间。长沙有一个名叫欧回的人,说他白天见到一个自称屈原的人对他说:“你们每年祭我的竹筒米都被蛟龙吞了,今后你们可用艾叶塞在竹筒米里,用五色丝线捆牢,因为蛟龙害怕苇叶和五色丝线。”说完人便不见了,后来欧回将此事告诉大家照办,包粽子从这时候就开始了。 宋代欧阳修的《渔家傲·粽》中就描绘过这种粽子:“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销思扇盘双凤。……叶里黄鹂时一弄,犹鬅鬆,等闲惊破纱窗梦。”惟妙惟肖地描绘了粽子的形态特征。 粽子用粘米外,还有枣、栗等配料。唐时粽子不仅是市场上可以买到的美味,而且成了宫廷食品。唐明皇有“四时花竞红,九子粽争新”的句子,宋代《武林旧事》记载:宋宫廷里有糖蜜红粽,极其精巧,形态各异,有一种“艾香粽子”是“以艾叶浸米裹之”的粽子。 陆游有诗:“盘中共鲜青菰粽,衰甚将簪花一枝。”就是指有特别香味的艾香粽。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经过历代的更新与发展,粽子的品种越来越多。现代的粽子有豆沙、猪肉、松仁、胡桃等为馅的粽子,清乾隆年间出现了火腿粽子。在口味上不仅有甜粽,而且有了咸味的品种。粽子也不仅是端午节食品,平日也食用了。 北京的粽子似乎多年来并无多大变化,各小吃店一律是江米小枣,用苇叶包、马蔺捆扎,而且即使端午节前后,有些小吃店也无兴趣经营,更不要说发展和丰富粽子的品种了。在改革开放年代,人民生活提高了,要求品种多样化,北京经营小吃的餐馆应适应形势,赶赶新的“潮流”,看来很有必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