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撒哈泣大沙漠从非洲西北的大西洋岸起,向东延伸至红海,横跨摩洛哥、毛里塔尼亚、阿尔及利亚、马里、尼日尔、乍得、利比亚、埃及、苏丹等国家和地区,东西长五千多公里,南北宽近两千公里,面积共计约八百万平方公里。 这里是非洲的“火焰山”。它的气温白天可高达摄氏七十五度左右,而到深夜室内温度又可降到零度以下。全年降雨量一般不到一百毫米,在沙漠的中心地区,则一年不下一滴水,有的甚至十年八年滴水全无。 加之,横行在沙漠里的叫做“奇不理”的狂风,一刮就是连续几天,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它象一条条火龙,扫死了地面上仅有的一些树木和花草,汲定了珍稀的水分,增加了温度和干燥;使整个地区变成一只热气烘烘的大烤炉。 但是,就在这只大烤炉里,几百万人坚强地生活下来,战胜并适应了这种恶劣的天然环境。同时,这种奇特的环境也使他们形成了许多与人不同的奇异的习俗。 撒哈拉居民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定居在为数不多的城市里的人,这些城市水位较高,有水源,因此称为“绿洲”。 另一部分是散布在广大乡村的游牧民族,他们约有一百五十万人。包括西部的摩尔人,北部、东部和东南部的阿拉伯人,在乍得北部提贝斯提高原的坦达人,中部山区和沙漠南缘的杜阿里格人,这支民族凶悍好斗,他们属于北非伊斯兰教土著柏柏尔人的一支。还有一支也属于柏柏人的毛里塔尼亚的尼玛地人。 撒哈拉城市里房屋的结构很为奇特,民房的结构则只有四面墙,没有屋顶。因为沙漠中几乎没有雨,终年晴空万里,所以屋顶只用海枣树的象巴掌大小的叶子加以覆盖,白天用以遮荫,晚上又可散热,这是一种调节温度的好办法。在经过一个酯热的白天以后,晚上屋内的温度很快就可散尽,到深夜,人们就可裹上厚厚的羊毛毯做起甜蜜的美梦来了。 散居在广大乡村的游牧民族,常年以帐篷为家,这些帐篷除了用帆布制作的外,大都用海枣树枝和树叶搭成。 他们行踪不定,哪里有水草地,。就往哪里迁徒。他们的食物主要以羚羊为主。酋长在帐篷里宴请宾客,常常当着席地而坐的宾客,牵出一条羊来,令人宰杀,让血洒在沙地上,然后烹煮饗众。 住在大沙漠里的杜阿里格人,数世纪来,垄断了往来于撒哈拉至地中海沿岸的商旅。他们用大批骆驼和一些劳工把黄金、象牙运往地中海,把食盐等生活必需品运回来,转到各城镇、集市抛售。杜阿里格人的成年男子终年用一条五码长的黑布缠头和脸,作为面罩,只露出眼睛,以保证长期在沙漠行走时免受日炙、风吹和沙子袭击。久而久之,达成为一种风俗习惯,即使在帐篷里也很少取下来,如遇见生人,就会立刻将面罩拉上鼻梁。 尼玛地人专以狩猎为生,平时都是—人带着狗群出猎。但一年中也有几次群猎,出发时成群结队,家人随同,带着向摩尔人雇来的骆驼(这些骆驼是他们用猎物的一半为代价雇来的),浩浩荡荡开赴沙漠中心,以大羚羊为猎取目标。他们在狩猎时有许多迷信:晚上睡在沙地上一定要在身旁画一条蛇,认为这样可以避免其蛇来咬;他们最忌讳在晚上议论第二天打猎的事,以免被吉郎神愉听去警告羚羊,所以他们总要有意在大家围着营火闲聊时说些假话;“我的子弹用完了,我的刀子遗失了”等。 另一个禁忌是,猎人把猎物的肉割下时,切不可碰到猎物的伤口,以免再次伤它,否则,神明震怒,就会禁止下次再捕。 由于这些少数民族在沙漠中到处迁徒,与现代社会较少接触,所以,至今他们仍敬信神明,并保留着他们的习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