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冠心病专题 > 文献资料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1985~1994年与1995~1997年期间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对比研究

1985~1994年与1995~1997年期间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对比研究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0年第2期第8卷 论著摘要

作者:李成祥 贾国良 郭文怡 李伟杰 陈士良 张玉顺

单位:710032 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内科

  回顾性对比分析本院1985~1994年与1995~1997年期间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病例资料,观察从开展PTCA、逐步到熟练掌握这项技术的过程中,病例适应证、临床疗效的演变。

  一、资料与方法

  1.对象:为1985年~1997年12月期间本院所有介入治疗、病历保留完整的冠心病患者。1994年以前10年间每年病例在30例以下,为早期治疗组(A组),1995年后每年例数为50~102例,支架普遍应用,为近期治疗组(B组)。

  2.围术期用药:术前常规口服阿司匹林,0.3 g/d。放置动脉鞘管后,静脉注射肝素1万U,后每延迟1小时追加肝素5!000 U。植入支架患者,1995年12月以前围术期常规应用潘生丁、低分子右旋糖酐、华法令。1996年1月以后患者术前2~3 d开始口服噻氯匹啶0.25,2 g/d,支架植入后,术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3!000~4!000 U,2g/d,持续2~3周。

  3.观察指标:两组病例中严重、复杂病例的构成比例,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

  二、结果:见表1、表2。

  三、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在开展PTCA治疗冠心病的早期,由于病例数少,处于“学习曲线”的起始阶段,手术成功率偏低,严重并发症较高。近年来随着术者经验的积累,技术的提高,器械的不断改进,特别是支架的广泛应用,虽然介入治疗患者年龄增大,不稳定心绞痛、多支病变、B/C型病变比例明显增加,但介入治疗的成功率明显提高,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下降。近期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成功率、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率与90年代国外文献报道相似。

表1 两组病例临床的特点和介入治疗方法对比

项目 A组(%) B组(%)
例数   109   266
年龄 53.5±10.5 58.1±9.5*
男性 98(90) 244(92)
不稳定性心绞痛 64(59) 192(72)*
多支病变 64(59) 176(66)*
 双支病变 35(22) 75(28)
 三支病变 29(27) 101(38)*
病变分型
 A型 54(37) 70(19)*
 B型 65(45) 179(47)
 C型 27(18) 131(34)*
介入治疗方法
 单纯球囊扩张 138(95) 131(34)**
 支架 4(2.7) 243(64)**

  注:与A组比较,*P<0.05,**P<0.01,表2同此表

表2 两组病例介入治疗成功率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

项目 A组(%) B组(%)
病例成功    90(83)   240(90)*
病变成功 117(80) 344(91)**
 A型 49(91) 70(100)*
 B型 50(77) 164(92)*
 C型 19(71) 110(84)*
严重并发症 7(6.4) 8(3.0)
 死亡 4(3.7) 4(1.5)
 Q波心梗 5(4.6) 5(1.9)
 死亡或Q波心梗 7(6.4) 7(2.6)
 急诊CABG 0 2(0.8)
 急性闭塞 5(4.6) 12(4.5)

(收稿日期:1999-04-22)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下一编:冠心病舒张早期左室压力分析
焦点新闻
·白细胞介素6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生长及核因子激活的
·急性白血病患者止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急性白血病患者酪氨酸激酶基因BMX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中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t(8;21)白血病随访中的应用
·直接原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bcr
·婴儿急性白血病的临床和分子生物学特点
·小儿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分化型一例
·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粘附分子Mac-1、LFA-1、L-选择素的
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到健康社区交流咨询或尽快去医院就医治疗。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