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试验前后QT离散度改变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0年第3期第4卷 论著摘要
作者:来春林 李运乾 刘小红 毋卫华 王爱环 刘建萍
单位:太原,山西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内科 030001
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是指不同部位心肌复极差异在12导联体表心电图上的反映。心肌缺血时QTd明显增加。运动可以加重冠心病心肌缺血。本文通过分析96例受检者运动试验前后12导联心电图QTd的变化来探讨其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病例选择:1995年5月~1998年12月在我院临床上诊断或疑诊为冠心病者9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oronary angiography,CAG),在CAG前后1个月内行次极量平板运动试验(exercise treadmill test,ETT)。入选前除外心瓣膜病、左心室扩大、心力衰竭、肾损害、心房颤动、束支阻滞、心肌病、急性心肌梗死和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等的患者。根据CAG结果将入选者分为两组,即冠心病组51例,又将其分为两个亚组,陈旧性心肌梗死组17例,平均年龄(55±9)岁,均为男性。心绞痛组34例,年龄(54±12)岁,男性31例,女性3例。45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为对照组,年龄(51±10)岁,男性38例,女性7例。
运动试验方法及阳性判断标准:使用美国Marquette公司生产的活动平板仪。采用多级Bruce方案,运动过程中连续监测V1、aVF、V5导联,运动过程中及恢复期每3 min记录1次同步12导联心电图,运动终止即刻记录1次12导联心电图,每级结束前测量1次血压。运动终点及阳性判断标准同文献报道。QTd测量方法:所有患者分别测量ETT前和运动后即刻12导联心电图的最长QT间期(QTmax)和最短QT间期(QTmin),每次测量的导联数不少于8个,QT间期的终点为T波与等电位线交点处,若T波后有U波,或交点不清楚,则以T波降支切线与基线的交点为准。各导联连续测量3个QT间期,取其平均值,测量者预先不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QTd=QTmax-QTmin。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判断标准采用Judkin氏法,冠心病组至少1支主要冠状动脉或其主要分支狭窄≥50%,此组患者ETT阳性为真阳性,阴性为假阴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正常者为对照组,其ETT阳性为假阳性,阴性为真阴性。采用Graph pad prism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比较用t检验,3组比较方差齐,进入单因素方差分析,用Newman-keuls检验作两两比较。
结果 两组运动前和运动后即刻的心率、血压进行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前后,冠心病组较对照组QTd均明显增加(P<0.001)。且冠心病组中的陈旧性心肌梗死组和心绞痛组的QTd运动后即刻均较运动前明显增加(P<0.01)。本结果亦显示,随冠状动脉病变范围的增加,QTd亦显著增加(P<0.001)。ETT阳性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为80.4%,特异性64.5%,准确性72.9%,若以运动后即刻QTd较运动前增加≥20 ms为诊断标准,其敏感性82.35%,特异性86.67%,准确性87.50%。
讨论 QTd是指体表心电图各导联之间QT间期变异的程度。QT间期延长是心室肌复极不均一性的表现,最大QT值多在心肌病变区域,而最小QT值多在非病变区或在病变较轻的区域。心肌缺血可影响QTd值,已有较多文献报道。冠心病者QTd值较正常对照组增高,而且不稳定性心绞痛者QTd明显大于稳定性心绞痛。本组通过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其QTd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01),而且冠心病组运动后即刻的QTd较运动前显著增加(P<0.01),提示运动引起了心肌缺血程度的增加,使心肌区域化复极不均匀,从而引起QTd加大,而正常对照组的QTd运动前后无变化(P>0.05)。本组结果还提示,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在运动前和运动后即刻均与QTd呈正相关,此结果与文献报道相符。
运动试验是诊断冠心病的常用无创性检查之一,但其对冠心病诊断存在有较高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率。因此寻找比运动试验ST段压低更为敏感而特异的指标来提高冠心病诊断的准确性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