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奥欣对冠心病患者血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的影响
首都医药 1999年第4期第6卷 临床药学
作者:仰礼真 李进禧
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200437)
近年研究者认为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idided low density liporotein,Ox-KDL)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粥样斑块破裂所致的冠心病突发事件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1〕。维奥欣系含八种水溶性甾体皂甙的纯中药制剂,据实验资料表明其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本院选择确诊的冠心病患者,服用维奥欣1月,旨在观察维奥欣对血Ox-LDL、MDA、SOD及尿VitC含量的影响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正常对照组:共28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19例,年龄57.32岁±11.31岁,均为本院体检者。冠心病组:共35例,均为本院住院或门诊患者经临床、心电图等检查,符合1979年WHO诊断冠心病的标准。其中男性15例,女性20例,年龄64.09岁±12.15岁,内含劳累性心绞痛15例、自发性心绞痛3例、混合性心绞痛7例、陈旧性心肌梗塞7例、心律失常10例,伴有高血脂25例、高血压35例、糖尿病15例。
1.2 方法
1.2.1 服药方法:每日服维奥欣片(由陕西东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三次,每次160mg,共服4周。服药前停服已知明显具有抗氧化性的药物,如VitC、VitE等,亦停用具有一定氧化性的药物如口服铁剂等。
1.2.2 采血方法:正常对照组采集一次空腹静脉血,留尿样一次,冠心病组用药1月前后分别采集空腹静脉血及留尿样一次。
1.2.3 测定方法:Ox-LDL采用酶标多克隆抗体夹心法检测(上海荣盛生物制剂厂生产),MDA、SOD采用化学比色法(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尿Vit含量Tiuman's Regent原理(韩国盈东自动尿液分析仪)。
1.2.4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以±SD(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求P值。
2 结果
2.1 正常对照组与冠心病组用药前血Ox-LDL、SOD、MDA及尿VitC含量比较表明:冠心病组用药前血Ox-LDL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则血MDA虽用药前高于正常对照组,血SOD、尿VitC含量虽低于正常对照组,但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 冠心病组患者服用维奥欣1月前后测血Ox-LDL、SOD、MDA及尿VitC含量表明:血Ox-LDL、MDA经用药后有一定程度的下降(P<0.05),血SOD、尿VitC含量虽然有轻度的提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
2.3 维奥欣组用药1月后Ox-LDL虽较用药前有下降,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如要使冠心病患者高Ox-LDL降至正常,1月的用药时间欠短,尚需延长用药时间或适当增加用药剂量。至于合理的用药时间长短及用药剂量有待于继续研究。
3 讨论
调脂药物的疗效首先表现为使异常的血脂降低,目的在于预防(一级与二级)并治疗冠心病及其并发症。维奥欣经以往临床证实具有降血脂作用。近年来有关冠心病发病机理的研究表明:沉积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灶的大多数脂质来源于血浆LDL,并通过受损及失调的血管内皮层进入血管壁,在血管壁同硬化灶内可被氧化成Ox-LDL〔1〕。而Ox-LDL可促使单核细胞粘附于内皮细胞表面〔2〕,进入血管壁形成巨噬细胞,能使低浓度的Ox-LDL转化成高浓度的Ox-LDL〔3〕,继之Ox-LDL进入巨噬细胞后使之转变成泡沫细胞。在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前后,巨噬细胞或泡沫细胞内脂质饱和后能释放大量促使动脉硬化的产物(包括胆固醇)〔4〕,从而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加重,或易出现由于斑块不稳定而致的冠心病突发事件。因此如能抑制Ox-LDL的形成,将有助于冠心病的防治。
本临床观察表明维奥欣可降低血Ox-LDL、MDA,推测可能与其有一定的抗氧化性有关。由此提示维奥欣对抑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降低Ox-LDL对冠状动脉内皮细胞的损害,稳定早期动脉硬化斑块,减少斑块破裂引起的突发事件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Valentin Fuster Elucidation of Role of Plaque instability and Rupture in Aucte Coronary Events The American J of Cardiology 195,28:27
2 Nagel, et al. Shear Stress Selectively upregulates intercellular human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J clin Invest 1994;94:885~891
3 Steinberg D et al Lipoproteins and atherogenesis Current Concepts JAMA,1990,264:3047~3052
4 Heinecke J W Cellnlar mechanisms for the oxidatiue modification of lipoproteins:implication for atherogenesis Coron Artery Dis 1994,5:205~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