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盏花注射液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临床观察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00年第4期第13卷 临床科研分析
作者:吴景硕 胡婷婷 张琳
单位:吴景硕(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郑州450000);胡婷婷(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郑州450000);张琳( 河南医科大学一附院血研室)
关键词:灯盏花注射液;心肌缺血;心电描记术;血液流变学;血小板聚集功能
摘 要 对35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给予灯盏花注射液治疗,应用动态心电图观察缺血负荷、用药前后监测血液稠度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显示,心肌缺血总负荷、血液粘稠度及血小板聚集功能明显降低,为灯盏花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提供了理论依据。
中图分类号: R 5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4337(2000)04-0318-02
灯盏花注射液是菊科短葶飞蓬属植物中提取出来的有效成份,其有效成份为灯盏乙素。动物实验证实灯盏花注射液有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扩张血管、降低血管外围阻力、减少心肌耗氧、促进侧枝循环、降低血液粘稠度等作用[1,2]。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我们以动态心电图、血液粘度、血小板聚集功能为观察指标,对35例心肌缺血者应用灯盏花注射液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按1979年WHO诊断标准[3]住院确诊的冠心病35例,其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46~69岁(平均56.8岁)。其中心肌梗塞后心肌缺血6例,心绞痛伴心肌缺血22例,完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7例。
1.2 研究方法
1.2.1 给药情况 云南灯盏花注射液80mg置于10%葡萄糖液500ml内持续静脉滴注,1次/日,连用14d,用药期间除有发作性心前区不适症状(胸闷或胸痛)而临时服用硝酸甘油外均不给任何其它抗凝、溶栓及扩血管等药物。
1.2.2 观察内容 用药前及疗程结束时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主要观察心肌缺血发作阵次、持续时间和ST段变化程度)血液流变学及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查,同时观察血常规、肝功、肾功、血脂、心功能及心前区不适症状。
1.2.3 缺血性ST段的判断标准 按目前国内外常用的“三个一”规则[4]即:①ST段呈水平或下斜型压低>1mm(J点后80ms处测量);②ST段改变连续出现时间>1min;③下次发作需在前次ST段恢复基线至少1min。
1.2.4 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测定 按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致聚集终浓度采用二磷酸腺苷(ADP)1μmol,肾上腺素0.5μmol和胶原25μg/ml。以记录纸上一个大格为10单位,80个单位为光密度100%作为聚集强度的计量单位[5]。
1.2.5 统计学分析 采用自身配对t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缺血性ST段、血液流度学及血小板聚集功能比较,见表1、2。
表1 35例灯盏花注射液治疗前后缺血性ST段及血液流变学比较
|
治疗前 |
治疗后 |
P |
ST段下移幅度(mv) |
2.02±0.86 |
1.05±0.76 |
<0.05 |
缺血发作总阵次(次) |
154 |
40 |
<0.01 |
缺血持续时间(min) |
34.1±11.64 |
10.5±9.4 |
<0.01 |
纤维蛋白原(g/l) |
3.6±0.63 |
3.28±0.52 |
<0.01 |
全血比粘度 |
6.76±3.22 |
4.53±1.06 |
<0.01 |
血浆比粘度 |
1.88±0.17 |
1.45±0.18 |
<0.01 |
红细胞压积 |
0.44±0.14 |
0.43±0.14 |
>0.05 |
表2 35例灯盏花注射液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功能比较
|
治疗前 |
治疗后 |
P |
X1 |
29.0±9.9 |
22.5±9.5 |
<0.05 |
X2 |
27.0±10.0 |
20.4±8.3 |
<0.05 |
X3 |
15.2±4.8 |
9.2±5.2 |
<0.01 |
X4 |
32.2±19.7 |
22.9±11.1 |
<0.05 |
X5 |
11.2±4.2 |
7.0±2.8 |
<0.01 |
注:X1为ADP最大强度,X2为ADP3分钟强度,X3为肾上腺素1分钟强度,X4为胶原最大强度,X5为自发血小板聚集5分钟强度。
2.2 副作用
35例中无一例不良反应,此外疗程结束后复查肝功、肾功、血糖、血脂,均较用药前无改变。
3 讨论
心肌缺血的预后与冠状动脉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密切相关,通过动态心电图监测,冠心病心肌缺血多表现为SMI。本文35例中,SMI发作116阵次,占发作总阵次的75.3%,与文献报道相 符合[4,6]。心绞痛和心肌梗塞均可出现SMI,反过来SMI可能由于心绞痛“报警系统缺陷”而被忽视,如得不到及时治疗又可发展为心绞痛、心肌梗塞甚至猝死。Droste等对389例心肌缺血者进行观察发现,SMI发展为心绞痛的发生率5年后为34%,10年后为58%[1]。有学者认为心肌缺血总时间超过60min,发生急性心肌梗塞的危险将增加3倍[8],这些均说明SMI在冠心病人群中不但常见,而且已成为心绞痛、心肌梗塞的重要预报因子。心肌缺血时主要原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后者可能引起冠状动脉狭窄,狭窄部位的冠状动脉痉挛,出现心肌供血不足,心肌组织氧的供需失衡。SMI的发作频率有昼夜变化规律,一般以6~12Am发作频率最高,可能与这段时间内患者体内儿茶酚胺的产和增多、血小板聚集性增高,而纤溶酶活性降低等生理变化有关。所以,在心肌缺血的治疗上,一是要重视SMI的改善,而不应仅仅满足于疼痛的缓解,因为SMI才是总缺血负荷的重要成份;二是应以消除冠状动脉收缩、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治疗为主要措施而达到治疗冠心病的目的。
本文通过对灯盏花注射液治疗心肌缺血的疗效观察,发现灯盏花注射液在改善缺血性ST段下移、降低总缺血负荷、降低血液粘度及降低血小板聚集功能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且无毒副作用的发生。我们认为,此药是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较为可靠的中成药。
参 考 文 献
1,黄震华,徐济民,陈祥华.灯盏花注射液抗心肌缺血的实验研究.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1987,7313~7318.
2,黄震华,徐济民,乐忠庆,杨景文.灯盏花注射液对象是血液粘度的影响.中成药研究,1987,(11):25~26.
3,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的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1,9(1):75.
4,Cohn PF. Total ischemic burden:Pathophysisoloth and prognsis. Am J Cardiol,1987,59:3c.
5,陈松鹤.比浊法在测定血小板高聚集性临床应用上的探讨.上海第一医学院学报,1982,9:87.
6,Pepine CJ,Hil JA. Management of the total ischemic burden in angina pectoris. Am J Cardiol, 1987,59:7c.
7,Droste C,Ruf G,Greenlee MW, et al. Development of angina pectoris in asymptomatic patients with myocardial ischemia. Am J Cardiol, 1993,72:121.
8,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深支成立暨第一届全国学术会议简介.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5,23:68.
收稿日期:1999-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