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腹泻专题 > 文献资料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发热、咳嗽、腹胀、腹泻

发热、咳嗽、腹胀、腹泻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00年第1期第16卷 临床病理讨论

作者:闵大六 张功纯

单位:闵大六(安徽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合肥 230032);张功纯(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合肥 230032)

关键词:结核,粟粒性;尸体解剖

  中图分类号 R7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7399(2000)01-0081-02

  1 病历摘要

  男婴,80天。因不规则发热1个月余伴咳嗽1周,腹胀、腹泻4天入院。患儿于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不规则发热,体温38℃左右,最高时达39℃,在当地医院给予“头孢唑啉、苯唑青霉素、头孢噻肟、头孢哌胴”等治疗,体温仍维持38℃左右。1周前出现咳嗽,为阵发性呛咳,4~5天前出现腹胀、腹泻,大便4~5次/天,为稀粘液便,以“败血症、肺炎”转入我院。

  患儿为G3P2,足月顺产,生下即哭,工(牛乳)喂养。按时预防接种,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病接触史。父母无肝炎、结核等病史。当地医院胸片报告未见结核病灶。

  体检:T 37.7℃,P 140次/分,R 40次/分,体重3.5 kg。发育正常,Ⅲ度营养不良,精神萎糜,面容灰暗。皮肤粘膜无黄染及皮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口唇较度紫绀,呼吸急促,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罗音。HR140次/分,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腹部膨隆,肠鸣音消失,腹壁静脉显露。肝肋下3 cm,质中。脾未触及。颈稍抵抗,克氏征、布氏征阴性。实验室检查:WBC 7.6×109/L,N 0.67,L 0.33;RBC 2.62×109/L,Hb 66 g/L。大便常规:WBC()。血电解质:血钾3.20 mmol/L,血氯86.8 mmol/L,血钠127.4 mmol/L。血清结核抗体(-),血TB-DNA-PCR检测(-),PPD试验(-)。X线胸片示:双肺野见斑点状密度增高不均匀阴影,界限不清。腹部B超示:少量腹水,余未见异常。

  入院诊断:败血症?婴儿肺炎?粟粒性肺结核?中毒性肠麻痹,营养不良Ⅲ度。给予患儿抗感染(头孢三嗪)、补液等对症治疗,并准备作进一步检查。入院后第二天患儿病情加重,中午咳嗽后突然出现口唇青紫,呼吸心跳停止,经抢救无效死亡。

  2 临床讨论

  儿科张功纯主治医师 从患儿病程及临床表现来看,符合肺部感染表现。因常规抗感染疗效不显著,且X线示双肺有多个斑点状不均匀高密度阴影,粟粒性肺结核病可能性较大。但患儿生后即接种卡介苗,否认结核病接触史,且血清结核抗体及PCR检验血结核杆菌DNA均呈阴性结果,故结核病可以排除。确切病原还需作进一步检查。患儿腹胀、腹泻可能是感染后食少,导致低钾性肠麻痹所致,已请外科医师会诊排除有外科疾病的可能。

  儿科胡波副主任医师 患儿病程较长,且不规则性发热,近期又出现阵发性咳嗽,肺部感染应首先考虑。感染病原体有以下几种可能:(1)结核杆菌感染可能性最大。患儿临床表现及胸片均提示有粟粒性肺结核病的可能。但病史及实验室检查均不支持结核杆菌感染。(2)伤寒杆菌感染,约半数以上患儿可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且营养不良小儿病程往往较长;另外患儿近期出现腹泻,腹胀可以是伤寒的表现。但伤寒发热多为持续性高热,且血中白细胞常减少,应用抗生素治疗效果较好。可进一步作细菌培养及肥达反应加以证实。(3)普通细菌特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患儿有发热、咳嗽,胸片有斑点片状模糊阴影,符合金葡菌肺炎改变。但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不高,也无核左移及中毒颗粒,不支持此诊断。(4)病毒感染,婴幼儿病毒性肺炎较多见,可表现为不规则发热,若机体抵抗力较差,病程可较长。但病毒性肺炎属间质性肺炎,患儿胸片不支持此诊断。

  其次,单从发热的角度,还要考虑有风湿热导致肺炎的可能。但风湿热多见于学龄儿童,婴儿少见;风湿热常累及心脏,该患儿心脏体检未发现异常;且风湿热常有白细胞增高,核分裂左移现象。以上可排除现有风湿热的可能。

  3 病理检查

  死婴身长55 cm,全身无皮疹及黄疸,外观无畸形,全身未检出浅表肿大淋巴结。重度营养不良,腹部膨隆。胸腔内见约30 ml淡黄色液体,胸壁见散在直径0.3~0.8 cm大小灰黄色结节。双肺脏表面及切面见大量直径0.3~1.0 cm大小灰黄色结节。心包腔内见极少量淡黄色液体,心脏表面见个别直径0.2~0.8 cm大小黄结节,血管及各瓣膜未见异常。腹腔内见约50 ml淡黄色液体,小肠充气膨胀,腹壁、肠系膜、肝脏、脾脏、两侧肾脏及肾上腺、膀胱表面均见上述大小灰黄色结节。脑膜无粘连,无脑疝,大、小脑未见异常。

  组织学检查:双肺脏肉眼所见之结节镜下为成片的干酪酪样坏死灶,周围无上皮样细胞及朗汉斯巨细胞。结节周围肺组织充血,水肿,肺泡腔内可见少量纤维素渗出,间质见极少量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坏死灶作抗酸染色显示大量抗酸杆菌。心脏、肝脏、肾脏、肾上腺、脾脏、胸壁、腹壁及膀胱结节镜检均似肺组织结节改变,全为干酪样坏死,抗酸染色阳性,无上皮样细胞及朗汉斯巨细胞反应(图1,2)。各处淋巴结及脾小结的淋巴组织尚存,但无增生反应。

  病理诊断:全身无反应性急性粟粒性结核病:双肺脏、心脏、肝脏、脾脏、双侧肾及肾上腺、膀胱、胸壁、腹壁以及肠系膜无反应性粟粒性结核病。

图1 肝组织中见干酪样坏死灶,周围无结核性肉芽肿形成。HE×200

  图2 肺泡腔内结核杆菌。抗酸染色×400

  4 病理讨论

  病理科闵大六讲师 本例患儿死后尸检证实为严重的血行播散性无反应性结核病。儿童型结核病多为原发性结核病,预后较好,98%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力逐渐增强可自然痊愈,但少数患儿可因营养不良或患其它传染病(如流感、麻疹、百日咳、白喉等),使机体抵抗力下降,致使病变恶化,结核杆菌可由原发病灶或肺门淋巴结病灶侵入血流,后经血道播散而导致全身性粟粒性结核病。

  无反应性结核病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结核病,其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与普通结核病有所不同。1982年李志尚等〔1〕曾报道4例无反应性结核病,均为成年或青少年,婴幼儿无反应性结核病尚未报道。此型结核病的原因目前仍不十分清楚,推测可能是由于患者免疫功能尤其是T淋巴细胞功能低下,对结核菌的反应能力较低的缘故。本例患儿重度营养不良且病程较长,尸检多脏器大量干酪样坏死灶形成,说明患儿机体免疫反应极差,病死率极高〔2〕

  目前结核病仍较常见,且近年来有上升趋势。婴幼儿接种BCG可以有效地降低结核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但接种BCG后3个月内应防止接触开放性结核病病,因机体此时尚未产生免疫力〔3〕。本例患儿出生后按时预防接种(包括接种BCG),但临床PPD检测阴性,说明患儿体内可能尚未产生有效抗体,若此时接触传染源,则有致病的可能。另外机体对结核杆菌的过敏性在下列情况下可以减弱或暂时消失:(1)患急性传染病如麻疹、白喉等;(2)体质极度衰弱如重度营养不良;(3)严重结核病如粟粒性肺结核、干酪性肺炎等;(4)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过程中,原有阳性反应可转为阴性。因此提倡婴幼儿接种BCG疫苗并防止接触结核病传染源,增强机体抵抗力是有效预防婴幼儿结核病的措施之一。

  作者简介:闵大六,男,31岁,讲师,硕士

参考文献

  1,李志尚,王振华,廖翔娦.无反应性结核病.中华病理学杂志,1982;11(2):109~111

  2,毛文华,邓文碧,江载芳.婴儿结核病的临床特点和早期诊断.中华儿科杂志,1982;20:150~151

  3,诸福棠,吴瑞萍,胡亚美.实用儿科学.北京:民卫生出版社,1991:950

收稿日期:1999-09-22 修回日期:1999-11-30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下一编:成人腹泻轮状病毒抗体在人体内维持时间的研究
焦点新闻
·转染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基因(Flt/Ig)对K562白血
·血浆内皮素水平变化与白血病病情转归的关系
·皮肤T细胞淋巴瘤中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的检测
·逆转录病毒介导的反义C-MYC的抗小鼠L6565白血病作用
·骨髓基质细胞分泌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的细胞因子
·儿童急性白血病p16基因甲基化研究
·儿童急性白血病p16基因纯合子缺失和点突变的实验研究
·低剂量照射增强化疗抗白血病效应及其机制的研究
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到健康社区交流咨询或尽快去医院就医治疗。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