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感染性腹泻513例病原学分析
中华儿科杂志 1998年第4期第36卷 论著摘要
作者:罗光荣 刘祖春 丁建中
于1995年4月至1996年3月,对我院门诊与住院患儿513例进行了感染性腹泻6种病原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对象:从门诊与住院患者中选择年龄在15岁以下儿童,临床表现有急性肠胃炎综合征,或具有全身中毒表现、失水以及里急后重者,共计513例。由医师负责填写“腹泻病例调查卡”,然后采样。
方法:用无菌棉拭子沾取粪便,按急性肠道感染的实验室诊断规程进行痢疾菌、沙门菌、弯曲菌、耶尔森菌、霍乱弧菌以及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鉴定。轮状病毒(RV)检测,则取小量粪便用Tris缓冲盐水制成10%粪便悬液,以3000 r/m离心,取上清液用深圳绿瀚公司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剂盒与南京解放军总医院生产的血凝试剂作RV抗原测定,部分样品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轮状病毒基因分析。
结果:(1)病原检出率与影响因素:①病原检出率:513例患儿能证实病原183例,阳性率35.7%。其中志贺菌53例(10.3%),轮状病毒76例(14.8%),致病性大肠杆菌41例(8.0%),沙门菌8例(1.6%),空肠弯曲菌2例(0.4%),耶尔森菌3例(0.6%)。②不同季节病原检出率:痢疾志贺以9、10、11月检出率较高,分别为24.5%、22.7%与17.1%,8、12月份次之为15.2%与13.5%。轮状病毒以12月及第二年1、2月较高,分别为24.0%与17.3%、16.9%。其它致病菌检出数量较少无统计学意义。③不同生活方式病原检出率:224名0~5岁托幼与散居婴幼儿,其病原检出率分别为9.9%(2/22)与36.5%(78/213)。P<0.01,差异有显著性。④不同喂养方式病原检出率:146名母乳、人工与混和喂养的婴儿,其病原检出率分别为13.6%(9/66)、29.6%(8/27)与39.6%(21/53)。χ2=10.5,P<0.01差异有显著性。⑤临床诊断为痢疾、胃肠炎及其它腹泻患者,其病原检出率以痢疾符合率较高43.2%。有13.6%为轮状病毒感染,有10.1%为其它病原菌感染,近30.0%患者查不出病原。临床诊断为胃肠炎患者,有11.6%为痢疾,10.0%为轮状病毒感染,7.9%为致病性大肠杆菌,4.7%为沙门菌。临床诊断的其它腹泻病例,仅25.0%能查出病原。(2)病原构成①病原构成:183株病原菌病原构成率:痢疾志贺菌29.0%,轮状病毒41.5%,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22.4%,沙门菌4.4%,空肠弯曲菌1.1%,耶尔森菌1.6%。0~5岁儿童以轮状病毒为主33.3%~44.4%,其中1岁以内婴儿高达50.0%;学龄儿童以痢疾志贺菌多见10.0%~41.0%。②病原分型:53株痢疾志贺菌以福氏菌较高71.7%(38株),其次是宋内菌22.6%(12株),鲍氏菌1.9%(1株),志贺Ⅱ型3.8%(2株)。38株福氏菌以F3a、F2a、F1b多见,分别为13、11、7株,F4b3株,FY2株,F3b与Fx各1株。8株沙门菌中,德尔卑5株,阿贡纳、鼠伤寒与肠炎沙门菌各1株。41株EPEC分型情况为:O111B42株,O86B73株,O55B55株,O127B83株,O128B123株,O126B163株,O125B157株,O26B62株,O124B174株,O119B144株,O4474L5株。3株耶尔森菌中0∶5为2株,0∶441株。43例轮状病毒RNA分析结果,在可见11个基因片段中,以第10、11基因片段运动速率为标记,43例毒株均为长RNA型。
讨论:综述以上结果,我市儿童感染性腹泻6种病原检出率为35.7%,起主导作用的病原是轮状病毒、志贺痢疾菌与肠致病性大肠杆菌。季节性影响因素比较明显,8、9、10三个月以志贺痢疾为主,秋冬季以轮状病毒多见。散居儿童比托幼儿童病原检出率高,而母乳喂养比人工混合喂养检出率低。根据临床症状诊断的痢疾、胃肠炎等病例,在进行病原检索后符合率不高,因此,对腹泻患儿及时进行多病原检测,是提高感染性腹泻诊断与治疗水平正确与有效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