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腹泻专题 > 其他文章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中医辨治小儿秋季腹泻

中医辨治小儿秋季腹泻

  秋季腹泻是婴幼儿季节性肠道疾病,属中医外感泄泻范畴。《医学精要》指出:“泄泻本由脾湿,惟儿半是因风……”阐明该病与感受外邪、湿滞脾胃、脾失健运有密切关系。其病变重点在脾胃、大小肠,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首先有上呼吸道症状,发热轻咳,继而出现呕吐、腹胀、大便次数增多。轻者每天数次,重者可达10余次,其性状为水样蛋花状或稀糊状,伴有少量黏液。根据体液丢失情况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症状,严重者可见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现象。由于小儿肺脏娇嫩,卫外功能差,易受外邪侵袭,脾常不足,运化力弱,则肠胃易成湿浊内蕴之变。加上秋冬时节冷热交替,感受外邪,与肠胃内蕴湿浊相合,导致升降失常,清浊不分,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合污下降,并走大肠而为泄泻。

  ●寒湿型证见呕吐,大便色淡,清稀有泡沫,臭气不重,肠鸣腹胀,遇凉加重,不思饮食,小便清。或伴形寒身热,鼻塞流涕等,苔薄白或白腻,舌质淡,脉浮或濡。治以疏风散寒、化湿止泻。方选藿香正气散化裁:藿香、苏叶、茯苓、陈皮、半夏、厚朴、泽泻、苍术、补骨脂、生姜、大枣、甘草。

  ●湿热型证见泻下急迫,呈水样蛋花状,酸臭,每日数次或达十余次,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或伴发热、呕吐、口渴、烦躁。舌苔黄腻或薄黄,舌质红,脉滑数。治以清解热邪、化湿止泻,方选黄芩滑石汤、葛根芩连汤化裁:黄芩、滑石、茯苓、大腹皮、葛根、黄连、银花、陈皮、山楂、甘草、薏苡仁。

  ●食滞型证见大便酸臭或如败卵,痛则欲泻,泻后痛减,腹胀呕吐,或嗳气酸馊,纳差少食,腹痛拒按,舌苔厚腻或黄腻,脉滑或弦。治以消食化滞、去积止泻,方选木香槟榔丸、保和丸化裁:神曲、山楂、木香、槟榔、青皮、陈皮、莪术、黄连、莱菔子、连翘、半夏。

  ●脾虚型证见大便稀薄色淡,臭味不甚,食后则泻,伴有不消化食物残渣,呕吐腹胀,面色萎黄,神疲倦怠。久则形体消瘦,睡时露睛,舌苔薄白或腻,脉细沉或无力。治以健脾益气,除湿止泻,方选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汤化裁:党参、白术、茯苓、扁豆、山药、薏苡仁、砂仁、葛根、陈皮、半夏、木香、莲肉、甘草。

  ●脾肾阳虚型证见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或有泡沫,完谷不化,形寒肢冷,面色白,神疲气怯,哭声微弱,或呕吐清涎,舌苔薄白,舌质淡,脉沉细无力。治以温补脾肾、化湿止泻,方选附子理中汤、防己黄芪汤化裁:附子、党参、白术、炮姜、吴茱萸、补骨脂、肉豆蔻、黄芪、防己、五味子、甘草。

  辨证首先要分清寒热虚实,有寒则温、有虚则补、有湿清利、有食积消导,久泻可适当固涩。小儿体质柔弱,易病易变,易虚易实,应坚持服药,巩固疗效,但也要注意中病即止,调整药量。

  对病程久延,运用固涩法时,要把握时机,不可早投、乱投。著名儿科老中医董延瑶对此总结出四项用药原则:苔净、腹软、溲通、身无热,内无积滞,肠垢已清,方能使用固涩之法。

  小儿泄泻易伤阴、伤阳或阴阳两虚,治疗时应充分细察,多方兼顾,权衡缓急轻重、阴阳消长等,以及时用救阴、扶阳或阴阳兼顾法。

  婴幼儿腹泻护理十分重要,其内容主要包括注意寒暖适宜,节制饮食,忌肥甘油腻、生冷瓜果。服药期间可暂停乳制品3~5日,可代以米汤、奶糕或稀烂面条、面汤等。对脱水严重者应及时口服或静脉补液,注意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

  海南省三亚市中医院 吴沛田

2003.09.25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下一编:入秋请远离习惯性腹泻
焦点新闻
·脐疗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
·什么是小儿秋季腹泻?
·何谓婴幼儿腹泻,如何进行病因分类?
·婴幼儿腹泻有何表现?
·婴幼儿为何易患腹泻?
·应该怎样预防婴幼儿腹泻?
·如何有效预防婴幼儿腹泻?
·脐疗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
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到健康社区交流咨询或尽快去医院就医治疗。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