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同性恋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测试结果分析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0年第4期第14卷 婚姻家庭与性心理卫生
作者:许毅 严乐勤 陈昭典▲
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 310003
我国长期以来对同性恋缺乏研究,社会对此认识也意见不一。本文试图通过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MPI)测试结果来分析男性同性恋的心理健康特点。
对象和方法
对象 1.同性恋组:60人。来自本院精神卫生科就诊的男性同性恋者、在当地同性恋活动场所寻找的自愿者和在当地司法机关在押的部分触犯法律的同性恋者。参照CCMD-2-R和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第3版修订本的诊断标准而制定入组标准:(1)生理解剖为男性内外生殖器官;(2)自认绝对受同性的性吸引,对异性毫无性兴趣;(3)年龄≥18岁;(4)无论是否有同性性行为;(5)排除现患或曾经有精神病史;(6)排除其它的性变异行为和心理;(7)不排除是否与异性有性行为。60人年龄19~56岁,平均(28±6)岁;职业:工人15人、学生9人、干部和研究人员各8人、技术人员6人、农民4人、军人3人、个体户2人、教师和待业各1人、其他人员3人;学历:大学及其以上19人、高中(包括中专)26人、初中15人;婚姻:已婚20人(33%)、未婚40人(67%)。
2.对照组:以宋维真1985年提供的中国常模数据作为对照组[1]。
方法 采用宋维真等修订的MMPI(1985)作为测验工具,由本科室经过专业培训并取得心理测验专业证书的心理测验人员对每个同性恋者进行个别测验,并严格按照MMPI测验手册进行结果评定[2]。
统计方法:采用长城奔腾/P133个人电脑,运用SPSS+6.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方式分析。
结果
一、男性同性恋组与中国常模原始粗分均值比较
男性同性恋组的3个效度量表分,即说谎、诈病和校正与中国常模差异无显著性(P>0.05)。这表明同性恋组的MMPI测验结果可信。而在10个临床量表分中,男性同性恋组有7项,即抑郁(30.42±7.48/26.16±4.97,t=4.41,P<0.01)、癔病(27.28±6.23/22.07±5.36,t=6.47,P<0.01)、精神人格(23.35±5.36/8.98±4.36,t=6.32,P<0.01)、男女性化(31.13±3.87/27.56±4.04,t=7.15,P<0.01)、妄想(15.53±4.63/12.84±3.92,t=4.5,P<0.01)、精神衰弱(26.38±9.3/17.86±7.93,t=7.10,P<0.01)和社会内向(38.28±10.01/34.51±6.88,t=2.92,P<0.01)的分数高于中国常模,且差异均有显著性。精神分裂及轻躁狂两者差异无显著性。
二、MMPI编码分析
将同性恋组的MMPI得分转换成T分,并根据编码方式对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男性同性恋组在效度量表方面和粗分一样,呈现测验结果有效的编码类型。而在临床量表方面,二点编码呈现72类型,即精神衰弱和抑郁为临床量表中得分最高的2个量表。
讨论
本研究表明同性恋群体存在多方面心理问题。MMPI编码型为72型,更说明这与心理测验条目内容相符[3]。
Packesch-G认为,男性同性恋有以抑郁为特点的明显心理失平衡[4]。Schneider-SG发现,778名同性和双性恋男性中,27%在6个月内有心理因素导致的自杀愿望[5]。我国学者也发现同性恋存在抑郁、焦虑、孤独、甚至自杀企图等负性情绪[6],本文结果亦支持此结果。
男性同性恋的心理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其性质和特点并进行有效心理干预,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本课题系浙江省卫生厅、浙江省社会科学联合会资助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MMPI全国协作组.中国人使用明尼苏达多相个性测验表的结果分析.心理学报,1985,4:346-354
[2].MMPI全国协作组.明尼苏达多相个性测查表使用指导书.北京:中国科学院心理所,1989
[3].凌文诠.心理测验.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1984,134-135
[4].Pakesch G,Pfersmann D,Loimer W,et al.Neuropsychological changes and psych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IV-lpatients of various risk groups.Fortschr neurol psychiatr.1992,60:17-27
[5].Schneider SG,Taglor SE,Los Angeles.Factor influencing suicide intent in gay and bisexual suicides:differing models for men with and without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J Pers Soc Psychol.1991,61:776-88
[6].鲁龙光.同性恋1000例临床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2,6: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