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证治如何?
哮喘多由外邪触动内火而发。针对病因,宜究寒热。常见者有热哮、寒哮、寒包热哮三证。寒哮以小青龙汤为主;热哮以麻杏石甘汤为主,或时方中之匀气八仙汤(麻黄、杏仁、石膏、桔梗、黄芩、甘草、知母、贝母)亦可;寒包热哮主以小青龙加石膏或麻杏石甘汤加减均可。针对病机,则须降气化痰,降气可用苏子、莱菔子、枳壳、金沸草;蠲痰可选用二陈汤、南星、白芥子之类。凡此均是实证,如见肺虚,宜补以生脉;肾虚加白石英、贞元饮(系景岳方,其组成为当归、熟地、炙甘草之类,余如鹅管石、冬虫夏草,均可酌入)。纯实者不用肾药;肺肾气虚者,不滥用麻黄。
黑锡丹纳气定喘的作用颇为明显,凡喘急促,无论属虚属实,均可应用,唯注意量不可大(一次量不超过2g,一般用0.5g即能奏效)不宜常服。
(1)注意益卫固表
支气管哮喘患者,追问病史,有不少发于过敏性鼻炎。其最基本的成因,是“卫阳不固,肺气郁闭”。根据其偶触外邪即不免诱发的特征,卫阳不固应属主要因素,肺气郁闭次之。依标本关系论之,卫阳不固是本,肺气郁闭是标。
唯其卫阳不固,故易于招致感冒,唯其肺气郁闭,故易于续发哮喘。卫阳不固,属本为因;肺气郁闭,属标为果。故益气固表,实属首要。基于这种认识,对于兼病鼻炎的患者,或易外感发哮者,则对证加用玉屏风散,一方面可以提高疗效,同时又能起到减少复发的作用。
(2)寒包热哮为多
哮喘以寒包热证为多见。除了脉证表现为寒热互见之外,热哮发于隆冬,寒哮发于盛夏的,也均以寒包热哮视之。
临床体会:对于哮喘属于寒包热者,在治疗上除了寒热互间(如小青龙汤加石膏或越婢加半夏汤之类)以外,可以采用泻下法。临床使用泻下法治疗本病,并不仅限于寒包热一证,只要审为实证,均可泻下。
泻下方药,每用牵牛60g,大黄30g,二味共研细末(《中藏经》所载),每服6g,蜜水调下为平妥。
另有一治哮喘方,名定喘Ⅱ号,其方由黑白丑、麻黄、大黄三味等分,研末蜜丸,每服6~9g。用于肺热哮喘。
(3)缓和痉挛
哮喘,除了必须分清寒热虚实,针对其病因病机,进行辨证论治以外,还需结合辨病,对症下药,以提高疗效。临床常常把某些可以理解为缓解痉挛的药物,如僵蚕、白附子、钩藤、地龙、白芍、全虫、细辛等,酌用一二味,确能增加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