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怎么回事?
慢性萎缩性胃炎多由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1973年Stricklandt等主要根据病变的好发部位和血清中壁细胞抗体存在与否将萎缩性胃炎分为A型(胃体胃炎)和B型(胃窦胃炎)。
A型萎缩性胃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抗原是胃底腺壁细胞的一种成分,患者血中能检出抗壁细胞抗体,自身抗体不断地破坏壁细胞而使胃粘膜发炎并逐渐萎缩,病变主要在壁细胞多的胃体部。由于壁细胞被破坏,使内因子生成减少,所以患者多伴有恶性贫血,这种胃炎在我国并不多见。
B型萎缩性胃炎是由各种刺激物长期损伤胃粘膜所致,某些药物(如水杨酸类) 、过度吸烟、酗酒、饮食过热等,尤其是含胆汁、胰液的十二指肠内容物返入胃是引起B型萎缩性胃炎的主要原因,所以B型萎缩性胃炎的病变多在胃窦部,我国所见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大多属此型。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幽门螺旋杆菌作为慢性胃炎的病因受到关注,且认为与萎缩性胃炎的进展有关。
慢性萎缩性胃炎在胃镜下主要表现为:
(1)失去正常粘膜的橘红色,代之为苍白色,且色调不均匀;
(2)粘膜呈现明显的红白相间,有较大片的苍白区;
(3)粘膜皱襞细小,甚至平坦,反光度增强,粘膜下血管暴露;
(4)有时可见散在不规则的颗粒或结节,为增生性改变;
(5)杂以浅表糜烂或出血。
以上表现常呈局灶性分布,其周围粘膜常有浅表性胃炎的改变。
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率较高,患慢性萎缩性胃炎10年以上约有8%左右可发展为胃癌,比没有胃炎的人发病率高20倍,所以长期患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高龄患者应定时复查,密切注意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