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如何进行辨证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治方法很多,但归纳起来其主要可按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弱型、胃阴不足型、胃络瘀血型五个证型来进行辨证施治。现分述如下:
(1)肝胃不和型
主症:胃脘胀痛,攻撑胸胁,嗳气吞酸,口干口苦,食欲不振,大便不畅,且发病多与情志因素相关,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数。
治法:疏肝和胃,行气消胀。
方药:四逆散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枳壳、香附、当归、白芍、木香、元胡、佛手。
加减:①若肝胃气郁化火或肝热犯胃,证见胃脘灼痛、泛酸、烧心、口苦、嘈杂、心烦易怒者,可用左金丸合金铃子散或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②若胃纳不振明显者,加六神曲、炒谷麦芽、焦山楂等。③若兼见恶心呕吐,则可加竹茹、半夏、陈皮等。
(2)脾胃湿热型
主症:胃脘痞闷不适或灼痛不已,嘈杂嗳气,口苦口粘,渴不欲饮,或有腹胀便溏,舌质红,苔黄厚或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则:清热化湿,健脾和胃。
方药:三仁汤加减:白蔻仁、杏仁、薏苡仁、厚朴、半夏、通草、滑石、竹叶、黄连、茵陈、丹参。
加减:①兼有表湿者,加香薷、藿香以解表化湿。②恶心呕吐者,加竹茹、生姜以和胃降逆。③食欲不振明显者加鸡内金、神曲、麦芽以消食导滞。
(3)脾胃虚弱型
主症:胃脘隐痛,喜得温按或脘腹痞满,食后加重,纳差少食,肠鸣便溏,或伴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四肢酸软,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或有齿痕,脉沉细。
治则:益气和中,健脾养胃。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党参、炒白术、苡仁、茯苓、木香、砂仁、陈皮、半夏、麦芽。
加减:①若腹痛便溏,四肢不温,苔白,脉紧,虚寒偏重者,治以温补脾胃,方用黄芪建中汤合良附丸加减。②若食后脘腹胀甚者,可加鸡内金、莱菔子、佛手等。③若见呕吐大量清水者,可重用陈皮、半夏、茯苓;上泛酸水明显者,可配用左金丸。④脾虚便溏甚者,可加山药、莲子肉、生扁豆等健脾化湿之品。⑤兼见便黑者,加干姜炭、伏龙肝、白及、地榆炭。
(4)胃阴不足证
主症:胃脘隐痛或灼痛,嘈杂似饥,口干舌燥,便干,舌红少津有裂纹,少苔、无苔或花剥苔,脉细数。
治则:清热生津,养阴益胃。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麦冬、石斛、花粉、乌梅、白芍、山楂、甘草。
加减:①若兼见烦渴、干呕、齿衄,证属胃阴亏损,虚火内灼者,方选玉女煎加减。②若兼见胸胁腹痛,口干口苦,脉弦数,证属肝胃阴虚,血燥气郁者,方选一贯煎加减。③若兼见脘痞气滞,宜用行气药中润剂如佛手、绿萼梅、厚朴花、枳壳等。④若大便干结甚者,可合用增液汤。⑤阴虚热盛者,可酌加生石膏、知母,以增强清热生津之功。⑥夹湿者,可用苡仁、白蔻仁、茵陈,清热化湿。⑦兼有瘀滞者,加丹参、当归、桃仁,以活血化瘀。
(5)胃络瘀血型
主症:胃脘疼痛日久不愈,或痛有定处,拒按,痛如锥刺,或兼见吐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暗红或有瘀斑,脉沉。
治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减: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五灵脂、生蒲黄、元胡、丹参、泽兰、绛香、九香虫。
加减:①若气虚,可加黄芪、党参、白术、黄精以益气;气滞明显者,可酌加枳壳、青皮、木香、砂仁以行气。②兼见吐血、黑便者,若出血鲜红,舌红苔黄,脉弦数,可用泻心汤以清热凉血止血;若出血黯红,面色萎黄,四肢不温,舌淡脉弱,系脾不统血,可用黄土汤以温脾益气摄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