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肝病防治专题 > 临床经验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乙肝散多中心实验与临床研究协作组

乙肝散多中心实验与临床研究协作组

  乙肝散是一种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中药,系苗族药改进而成。主要含天王叶、地参及猕猴桃等成分;主要功能为清热解毒、疏肝利胆、健脾化湿、活血化瘀等,近年发现它还具有抗HBV作用。现将全国十六家单位有关乙肝散治疗乙型肝炎的多中心基础与临床情况总结如下。

  1. 乙肝散对2.2.15细胞中HBsAg和HBeAg表达的抑制作用:

  采用HBV DNA克隆转染肝细胞HepG2的2.2.15细胞系(美国Mount Sinai医学中心构建)。乙肝散为贵州德祥制药有限公司产品,批准文号为黔卫药准字(1996)第100450号。HBsAg和HBeAg测定采用固相放射免疫法(北方免疫试剂研究所产品),观察时间为4d、8d、12d,药物终浓度为200、400、800、1600mg/L。乙肝散对2.2.15细胞中HBsAg及HBeAg表达的抑制率与药物浓度成正比;各种药物浓度在整个观察期均见抑制作用。研究表明乙肝散对细胞生长的半数毒性浓度(TC50)高达3500mg/L;同时低浓度药物(200mg/L)即见对HBeAg抑制作用,抑制作用与药物浓度相平行,且可持续较长时间(12d),说明药物具有高效低毒的特性。

  2. 乙肝散在麻鸭乙肝模型中的抗病毒作用:

  采用垂直传播麻鸭HBV DNA(DHBV DNA)阳性麻鸭,分设低、中、高三个不同剂量的实验组(5g/kg、10g/kg及15g/kg),每周给药3次,连续12周。对照组有阿昔洛韦阳性药物组(10mg/kg,肌注)及DHBV DNA阳性组和DHBV DNA阴性组(肌注生理盐水)。以上每组均为12只10月龄麻鸭,各组于不同时相观察HBV DNA(半定量斑点杂交法)及病理变化。用药12周时乙肝散低、中、高剂量组、阿昔洛韦对照组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58.3%、33.3%、16.7%和90.0%,停药后2周则分别反跳至8.3%、25.0%、33.3%和16.7%。DHBV DNA阳性组除第12周时1例为阴性外,其余各时相均全部阳性。各组光镜病理检查结果显示,与DHBV DNA阳性组相比阿昔洛韦组和乙肝散各剂量组均有明显的病理改善作用。电镜亦见对肝脏超微结构病变的明显改善作用。

  本研究所用HBV DNA半定量法已有被淘汰的趋势,但仍是近年抗HBV药物研究中的常用方法[1,2]。结果表明乙肝散能有效抑制DHBV DNA复制,并改善肝组织病变。有两点值得注意:DHBV DNA阴转率并不与剂量大小呈正相关,正好相反,低剂量组获得了较高阴转率,而高剂量组获得了较低阴转率,提示今后应深入研究其最佳剂量;各剂量及阿昔洛韦组均见停药后HBV DNA的不同程度反跳,与乌苯美司抗DHBV的实验研究结果相似[3]。今后似有必要研究长疗程及调整药物剂量对疗效的影响。

  3. 乙肝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观察对象为43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sAg和HBeAg及HBV DNA持续阳性,伴ALT增高,除外失代偿性肝硬化、重症肝炎、肝癌及其他肝病,年龄16~65岁,男354例,女83例。治疗方法为乙肝散9g,每日3次,疗程为3个月。观察指标:主要症状和体征(乏力、纳差、腹胀、黄疸、肝脾大等);肝功能指标有ALT、AST、TBil等;病毒学指标有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抗-HBc IgM(ELISA)及HBV DNA(PCR法或斑点杂交法)。

  疗效判断按1993年卫生部药政局制定的《中药新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原则》,将疗效综合判断标准分为基本治愈、有效和无效。由于本研究中各家医院总结统计乙肝散疗效的方法不一,按上述疗效综合判断标准总结者仅占188例。按此标准基本治愈、有效、无效例数及百分比分别为40(21.3%)、125(66.5%)、23(12.2%)。各医院主要症状、体征及肝功能指标改善率为:乏力79.9%±12.6%、纳差90.8%±7.9%、腹胀92.4%±7.8%、黄疸81.1%±13%、肝肿大56.2%±14%、脾肿大40.7%±8.6%。临床抗病毒疗效方面,阴转率HBsAg为27/437(6.2%),HBeAg为186/398(46.7%),HBV DNA为37/100(37.0%)。各医院主要症状、体征肝功能指标改善率及HBeAg阴转率差异不大,反映该药重复性良好。

  此外,整个疗程中除口感欠佳的主诉外,未见其他不良反应,说明乙肝散有很好的安全性。

  4. 小结和展望:

  乙肝散主要有以下功效:在培养细胞中有抑制HBsAg和HBeAg分泌作用;在鸭乙肝动物模型中可使HBV DNA含量降低,并改善病理损伤;临床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改善症状、体征及肝功能,使HBeAg及HBV DNA阴转。今后乙肝散的抗病毒研究一是需要设立对照,包括无抗病毒治疗对照和有效抗病毒治疗对照(如α-干扰素等);二是需观察远期疗效;三是通过加强有效成分研究,改善现有剂型。

  参 考 文 献

  1.杨林, 陈幼明, 高志良, 等.

  三螺旋形成寡核苷酸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及抗原合成的实验研究.

  中华肝脏病杂志, 1999, 7: 8-10.

  2.钟森, 王全立, 张定凤, 等. 2.2.15细胞HBV基因前C和C区PCR测序及其反义寡核苷酸的抗病毒作用.

  中华肝脏病杂志, 1998, 6: 10-13.

  3.陈压西, 郭树华, 齐珍元, 等.

  乌苯美司抗鸭乙型肝炎病毒的实验研究. 中华肝脏病杂志, 1998, 6:14-15.

  协作单位: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北京友谊医院;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上海市传染病医院;上海瑞金医院;上海龙华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济南市传染病医院;杭州市第四民医院;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贵州省民医院;解放军第44医院;启东市传染病医院;淮阴市第四民医院;海南省农垦总局医院;海南省民医院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下一编:乙肝病毒感染者应注意排除合并肝癌的可能
焦点新闻
·没有相关信息
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到健康社区交流咨询或尽快去医院就医治疗。

栏目列表